中国青年网贵州8月13日电(记者安力、杨一帆)走进黔南消防救援支队“卢文贵创新工作室”,消防器材备件、焊割工具摆放有序。在这个不到十平米的房间里,有两个三层楼高的架子“站在天之巅”,空气呼吸机、液压切割机等数十台灭火救援设备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卢文贵的检修。
卢文贵创新工作室。中国青年网记者安微摄
贵州省黔南消防救援支队长安路特勤站站长助理卢文贵,是“火焰蓝”队伍中的一名斜杠青年。他已经在消防道路上走了二十四年。他是一个多次赴汤蹈火的“拼命三郎”,一直在第一线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他也是支队里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红门匠”。他视装备为消防救援人员的第二生命,自主研发了5项消防装备并获得专利。且看“红门鲁班”是怎么做出来的!
卢文贵(左)。源地图
从职责和使命出发,忠于救援实践,他是一个“积极分子”,也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陆文贵发明改造的灵感来自于一次次的救援任务。
在楼房倒塌、山体滑坡等救援事故中,大型破拆工具很难在狭小的空间内进入,于是他发明了一种重量轻、强度大、便于携带的小型气动破拆工具组。很多“熊孩子”因为贪玩,把手指卡在了坐具或易拉罐里。消防人员接到报警后,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寻找合适的工具进行救援。陆文贵发明了环切工具组,包括剪钳、螺丝刀、环保护器等工具。接到报警后,他能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各种情况,帮助群众脱困.....每次任务结束后,他总会回顾自己在救援中的表现,反思消防装备是否可以改进,减少装备带来的时间消耗,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陆文贵演示环切工具套装。中国青年网记者安微摄
回忆起自己发明改造之路的初心,卢文贵记忆犹新。在一次实战训练中,卢文贵抱着水枪拼命跑,冲向着火点。演练结束后,卢文贵发现自己的手被软管接头处裸露的电线割伤,双手沾满了鲜血。简单处理伤口后,他开始思考如何改进软管连接,减少不必要的伤害。起初,他试图用胶带固定电线,但经过几次训练后,胶带磨损了。他打起了宿舍闲置热水袋的主意。热水袋切开后,橡胶内胆可以牢牢包裹住水口处的铁丝,橡胶的厚度可以有效防止磨伤。小小的改进立刻在全队推广,卢文贵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年轻的血液被激起,它始于责任和对现实的忠诚。他一头扎进发明和改造的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2015年福建漳州古雷石化火灾,陆文贵看完现场救援视频后发现,石化火灾现场需要运送大量泡沫,但运送一桶泡沫需要5-6名消防员,费时费力。怎样才能缩短泡沫的运输时间?怎样才能为消防员争取到更多的救援时间?
为了找到答案,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几个月的尝试,他利用废气呼吸器连接气管和泡沫桶盖,制成了第一代便携式泡沫装置。但是第一代的效果并不理想,会出现漏风或者街道开裂的情况。
“一定要查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卢文贵找到车床场的师傅虚心请教,废寝忘食,一次次耐心尝试。
2015年10月,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追求完美的卢文辉最终研制出第四代便携式泡沫排空装置,不仅压力可控,气源多样,而且可以从多筒或单筒输出,完全满足使用方便、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的要求。这一发明不仅获得了公安消防队和灭火救援装备“小创新、小发明、小创造”最佳奖,还获得了发明专利。现在,陆文贵已将该专利免费推广到贵州省消防救援队基层。
永远不要“满足”他是一个不停行走的“攀登者”。
卢文贵总是有一种紧迫感。他出生在云南省昭通市国家级贫困县大关县的一个偏僻山村。他于1998年参军。当时他只有一个愿望,走出大山,留在部队。
刚进消防队的时候,卢文贵无论是体能还是业务都远远落后于其他战友。“再也不要丢消防员的脸了!”从此,无论三月九月的严寒还是烈日,卢文贵始终坚持完成为自己量身定制的“魔鬼式训练”。
陆文贵进行滑坡救援。中国青年网记者安微摄
经过日复一日的“自我加压”,卢文贵成长为中队的骨干和尖子专业人才。24年来,卢文贵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000余次,救助遇险群众200余人,疏散群众1100余人,抢救疏散物资数千万。他还通过业余自学先后取得了高中、大专、本科学历,思维水平也不断提高。
装备管理的创新和进步不仅需要参考实际救援经验,还需要过硬的装备组织技能和大量的科学理论知识。为了了解救援设备的原理,提高改造技术,卢文贵经常去机械厂,向老教师请教,在网上看教学视频,扩大知识面。利用假期,他还自费去了南京、上海等地学习。
他常说:“既然喜欢这个岗位,我就尽量留在这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消防员加入这个队伍。他们勤劳勇敢。看到他们,卢文贵感觉就像看到了刚刚加入“焰蓝”队伍的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可能不如年轻消防员,所以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全能型专家’,成为团队中不可替代的人。”卢文贵说。
基层消防站运输能力不足。在到达救援现场之前,消防员往往会因运输设备而消耗大量体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文贵用了一个摩托车发动机,耗时9个月。他亲手造了一辆运输车,能爬45°的陡坡,载重可超过800公斤。今年6月,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高铁站发生高铁脱轨事故。从救援现场回到支队后,卢文贵又花了两个月时间,研制出一种小型破碎装置,能在特殊材料或环境下快速高效切割切割物。
经常有人问卢文贵,“没人问你,也没有规定的指标考核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紧迫感去发明改造这么多消防设备?”陆文贵总说:“这是我做人的原则。如果你有想法,就去做。如果你没有,它永远只是一个想法。作为一名消防员,我见证了太多生命脆弱的时刻,所以我一直希望灾难和火灾不要发生,我发明的装置永远派不上用场。但一旦灾难发生,我希望我的发明和改造能最大程度地帮助灭火救援,挽救人们的生命。”
帮助培养多元化人才他是“火焰蓝”团队中的“引路人”。
在烈火中锤炼,在热浪中坚持。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消防员的职责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时代变迁,消防队伍不断升级。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消防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精神力量。力量和智慧并存。
抓人才培养是全面提升战斗力的必要之举。不是春天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如今,卢文贵有20多个徒弟。
黔南消防救援支队应急通信与车辆服务站装备技师王绍申是卢文贵的徒弟之一。2016年分配到黔南消防救援支队后,他遇到的第一个人是卢文贵。“支队里大家都叫班长卢的技术员,经常看到他要么围着消防车检修,要么在工作室研究救援器材。”在王绍深眼里,卢文贵是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中的“好老师”。“每天讲座结束后,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卢班长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亲自示范,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设备原理。”
在卢文贵的悉心教导下,徒弟们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焰蓝”技师。近日,王绍申在福泉市洒金北路消防救助站巡查。在卢文贵的带领下,他和几名装备技术人员完成了消防车水泵的维修和备件的改造。经过4个小时的维修,看着修好的消防车,王少申觉得满满的成就感。他觉得自己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传帮带”是消防队的优良传统。在卢文贵的带动下,“火匠”们欣欣向荣,这些成长起来的“匠”们将成为新的带头人,培养出更多的“匠”。
卢文贵(右)。中国青年网记者安微摄
陆文贵说,“时代对消防员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技能要求。未来希望培养更多的‘全能型专家’,让更多的人在‘焰蓝’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
。rdwz _ FH { width:651 px;高度:30px行高:30px字体大小:12px字体系列:“微软雅黑”;行高:30px边距:0自动;填充:0;浮动:对;} 。rdwz _ FH span { float:right;填充-右:20px} 。rdwz _ FH span a { color:# a3a3a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