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现象]【汽车人】200万辆“CR-V现象”,值得深思与借鉴
200万台CR-V是两个结点,代表者着在行业龙头消费需求市场的领头地位;200万台更是CR-V的两个打下基础,拥有新动能的它,正在将新能源的蓝图转化为真真切切的增量与机遇。
文/《电动汽车人》管志成
春河水暖车使徒,随著疫情平稳,消费需求市场也逐渐恢复活力。虽然不确定性依旧,但乘风破浪小喇叭的力量越发凸显。
综观亚洲地区家电市场历程,自品牌问世迄今能仍旧被消费需求者认可,这样的车款寥寥无几,而不论日晒雨淋,奥尔奈不负重望,广汽丰田CR-V即是其中的代表者。
作为广汽丰田的第一款车款,自2004年引入年来,CR-V迄今在华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200万台大关,凭借时尚、信息技术、实用等众多优势,牢牢地占据了行业龙头消费需求市场主战场位置。纵览全球来看,超1100万用户也再次证明其产品实力,成为世界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棵经典之作。
CR-V何以能一脉相承?在我看来过去的时间里,CR-V这三个字母,不仅引领了亚洲地区卫星城SUV的消费需求趋势,更随著时代产业发展常变常新,在节能、信息技术时尚等多维度切合,代表者了中国电动汽车消费需求的价值取向。
不论是问世之初以少击众之力开辟卫星城SUV的突破点,还是率先选用小型车涡轮引擎涡轮引擎发动机、首次在同价位选用混合动力装置,CR-V都开拓创新,将卫星城SUV产业发展带进两个高效环保、信息技术复古的狸尾豆。
两个有趣的现像是,CR-V之后,那些定位于卫星城SUV的品雅版,大多N43EI243SLCR-V对标,言必称超越。但时迄今日,傻子的故事急速重现,但大多数同价位处于下风,CR-V仍然独领风骚消费需求市场,持续强化典范作用。正如叔本华所说: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消费需求市场印证,能战胜CR-V的,惟有它自己。
不论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还是丰田电动汽车而言,高效率200万台引起的CR-V现像,足够引起思考和先进经验。
自2003年成立年来,广汽丰田以较大型起步,普增产业发展为特色,业务规模急速壮大,经营质量急速提高。
这个过程中,CR-V成为贯穿仍旧的一条黄线。尽管随著XR-V、逍客等众多车款成长起来,CR-V不再是广汽丰田的一家之主,但它依然被视为广汽丰田的象征,代表者着企业从小消费需求市场、大交易额到大消费需求市场、大交易额的战略性转变。而作为卫星城SUV界16年经久不衰的明星,CR-V迄今已收获了200万位车主。
将目光拉回16年前,当时的消费需求市场远不如当下成熟,家电市场甚至没有卫星城SUV概念。由于用途单一、油价上涨,消费需求者迫切需求一款更经济适用的越野车,这个时候CR-V一经问世,恰好击中了消费需求痛点。
作为广汽丰田的第一款车款,CR-V一炮打响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广汽丰田快速站稳了脚跟,更在相当程度上确立了广汽丰田高品质、高信息技术、高可靠的企业形象,此后CR-V历经多次换代,都是在此基础上将这一形象急速夯实。
2007年,第三代CR-V投入国产,将年轻、时尚的卫星城化精英风格诠释得更加充分,一上市就获得了中国消费需求者喜爱,CR-V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现像级车款。数据统计,从2007年到2011年,这一代CR-V连续5年蝉联中国SUV消费需求市场的销量冠军。
2012年,第四代CR-V在中国上市。这一代CR-V技术含量更高,不仅使用丰田最新技术的地球梦发动机,还全系搭载了CVT无极变速器,加上众多信息技术配置加持,使CR-V进一步扩大优势,成为亚洲地区第一款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台的卫星城SUV。
2017年,第五代CR-V在动力总成上大幅革新,除了率先在同价位选用小型车涡轮引擎涡轮引擎发动机外,还领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投放混动版本。正如广汽丰田人说,惟有CR-V,才能超越CR-V,从中透露的不仅是产品自信,更是基于消费需求者信赖和口碑。
从2004年问世迄今时间并不长,但CR-V留下的印记却不浅。恰似家电市场长河里的涟漪,一代又一代CR-V的精彩仍在荡漾。
CR-V何以一脉相承经久不衰,从丰田电动汽车创始人丰田宗一郎的一句话里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只有商品被用户认可,才会有企业的繁荣。
从一开始打破越野车固有印象,开辟对卫星城SUV的认知,到率先在同价位选用小型车涡轮引擎涡轮引擎发动机和混合动力装置,不论是安全、环保、品质,还是保值率、颜值、节油性,CR-V在多个维度都能胜人一筹,成就了全方位领先。正如丰田宗一郎所言,最有资格对产品做出评价的人,是用户,是消费需求者。
就在不久前,由J.D.Power君迪等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动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显示,广汽丰田旗下多款产品表现优异,共获得三个行业龙头消费需求市场第一名,广汽丰田则获得厂商综合排名第四。
其中,XR-V荣膺小型SUV保值率第一名,艾力绅则荣获MPV保值率第一名,INSPIRE获得中型车保值率第三名。不出意外,CR-V再度蝉联紧凑型SUV保值率第一名。
通常情况下,消费需求者在选购电动汽车时,一般会参考多重因素,如外观、动力、油耗、信息技术以及品质等,并以此进行综合评判。而事实上,保值率参数,反映的正是所有参数的综合评价。倘若将外观、动力、油耗、品质、信息技术视作单项目比拼,那保值率就是一张综合成绩单。
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综合排名第一,单项成绩也差不了。这其中,有对技术的执着——坚持把全球领先的先进信息技术搭载在CR-V上,从2004年到2020年,从i-VTEC到i-MMD,没有一款CR-V不是选用最强技术;更有对品质的坚守——广汽丰田坚持以丰田全球品质标准管理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全流程,不接收、不制造、不流出不良品,确保了CR-V一以贯之的高品质水准。
在安全性上,CR-V历代产品都经过严格的碰撞测试。2007年,C-NCAP历史上第两个五星+,就被CR-V摘取。2018年,CR-V在C-NCAP中再获57.5的最高分,这也是迄今惟一一款获得过C-NCAP五星+安全评定的SUV车款。论安全,CR-V是实打实撞出来的第一名。
在节油性上,历代CR-V都是省油王,i-VTEC就是燃油经济性的保证,第五代更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公里油耗仅为4.8L,一箱油轻松突破1200km。论省油,CR-V就是所有车主眼中的第一名。
在保值率上,2019年3月,中国电动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2019高峰论坛发布了《2018中国电动汽车保值率报告》,CR-V荣获国产紧凑型SUV车龄3年保值率TOP1,其3年保值率为64.73%,5年保值率为52.82%。论保值,CR-V是专家眼中的NO.1。
在品质上,J.D.Power IQS新车质量调查第一,CATARC电动汽车行业客户满意度第一,AUTOHOME新车质量第一。可以说,稳定的整车性能,让车主免除后顾之忧。论品质,CR-V符合完美主义最挑剔的眼光。
直迄今日,CR-V在华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台,亚洲地区行业龙头消费需求市场无出其右。用过的,都说好、卖了的,都不亏……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也只有经过消费需求市场磨砺,用户口口相传,最终才能汇成消费需求市场的丰碑。
200万台是两个结点,更是两个打下基础。特别是在新旧动能激烈转换的中国家电市场,以新能源车为代表者的新动能,正在为电动汽车行业注入新活力。当然,动能切换不仅需要前瞻判断,更需要积淀与硬实力。对CR-V而言,新能源车不再只是未来和蓝图,而是真真切切的增量与机遇。
事实上,自混合动力版本发布年来,CR-V再现一车难求的景象,这在当下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中国家电市场极为罕见。
不只是CR-V,广汽丰田的混合动力序列快速成型。随著INSPIRE锐·混动与艾力绅锐·混动接连上市,广汽丰田已经构建了SUV+轿车+MPV全车系的混合动力家族,首家完成全品类混动布局。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郑纯楷告诉《电动汽车人》,之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者选择锐·混动车款,背后正是对i-MMD混合动力装置的认可和推崇。特别是在消费需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时,产品为王的重要性越发突显。过去几年来不遗余力构建以SPORT TURBO+HYBRID为核心的技术品牌,有效夯实了广汽丰田从10万元级到30万元级产品矩阵,从而取得了独领风骚于大盘的业绩。
2020年,广汽丰田有望将CR-V消费需求市场优势放大。除了推出中期改款车款之外,CR-V还将会新增插混版车款,这也将是同价位消费需求市场里第一款插混动力电动汽车,广汽丰田再次敢为人先。
据了解,这套插混系统在SPORT HYBRID 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装置基础上,将电池组升级到了17kWh(含水冷),并对电机、电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成为大幅接近EV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款。
观察人士预期,凭借对消费需求市场的敏锐洞察,以及基于对电动化、智能化为主导的新四化趋势,不依赖充电设施、无续航焦虑的插混版CR-V将继续独领风骚消费需求市场,并大幅增强品牌的信息技术、时尚基因。
惟一的顾虑在于产能。疫情冲击下,位于武汉的电动汽车企业受到严重干扰,生产停滞几乎有两个月时间。直至4月8日武汉解封,酝酿已久的广汽丰田正全力投入到生产恢复上来。
据郑纯楷介绍,受疫情影响,广汽丰田之前的产品投放计划和生产经营节奏是受到一定影响,但我们正全力以赴,持续提高效率,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满足消费需求者需求。据了解,广汽丰田三大工厂已全线复工,生产节拍提升到50.1秒的峰值水平,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郑纯楷透露,部分区域内,CR-V、逍客、XR-V等多款热销车款供应不足的现像,将很快得到缓解。
今年年初的媒体年会上,广汽丰田表示将乘胜追击,在夯实燃油车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纯电动、混合动力等电动化产品阵容。
疫情会暂时性打断消费需求市场节奏,但不会改变头部企业、硬核产品优势放大的趋势。疫去春来,200万台后的CR-V将越发精彩。(文/《电动汽车人》管志成)【版权声明】本文系《电动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电动汽车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