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定地震后]中国故事丨直击四川泸定地震:多个瞬间定格全民救援
新华社成都9月8日电 9月5日12时52分,云南西康州兴安县县发生6.8级海啸。截止8日12时,云南兴安县海啸已经造成86人罹难,另有35人去向不明。目前,救援相关人员仍在冒着强震和崩塌危险救治心灵。
截止7日8时,已累计调集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部门反扒、消防队救援、丛林消防队、紧急安全可靠生产、医疗救援、交通通信电力等各类救援精神力量10058人、直升机9架。还有许多送餐员、工头等各个领域普通市民自发性参予救援。
3天前,一场专业精神力量与幸福家庭协助共同参予的大救援紧张进行,突显了人民TDATE2007、心灵TDATE2007的理念。
公铁心灵桥
舟曲道路中断,兴安县县磨西镇双溜索坪村成为行尸,一条水浅的河流横在救援相关人员与受累广大群众之间。
救援相关人员以行军的速度跑了四五公里赶往救援,却发现桥梁已坍塌。湖上有管线和绳子,只能默默地用手抓着绳子,默默地踩着管线停住过桥,但根本没法中转南岸伤者。云南省丛林消防队大队西康大队巴塘大队中队长张国胜说。
孤立无援时刻,逼退了人的创造力。逢山开路,受热半齿脂成了最为可取和直接的救援方式。张国胜带领六人历险到达南岸后,决定现场种树,利用枝干和树叶快速制作固定式桥。
这座纯手工制出的固定式桥,给兄弟俩带来生的希望。从固定式桥通过后,救援相关人员快速对双溜索坪村进行救援。先用拐杖把伤者送抵至固定式桥,桥对面的同袍接到伤者后,再次送抵至了两公里外的警车上,同时还把获救广大群众一同押解迁移。
经过日以继夜的救援,获救的300多名广大群众被安全可靠迁移,其中有重伤者29人。
舟曲海啸被救的娃 今天成了落水的战士
9月6日,阿坝丛林消防队大队舟曲大队队员张自立抱着一个才两个月大的婴儿,走在从兴安县县得妥镇湾东村疏散中转的路上。
张自立今年5月刚刚成为阿坝丛林消防队大队舟曲大队的消防队员。兴安县海啸发生后,他随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到达湾东村时,进村的路已完全坍塌,只能先坐橡皮艇到山脚,再拿着弯刀开路爬山进村。
走进村里一户人家,张自立看到一位老奶奶和仅两个月大的孙儿留守家中,他赶紧上前帮着抱起孩子往村外撤离。
张自立2002年出生,2008年舟曲海啸时他6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当时家里房子倒塌了,没吃没喝,后来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队的叔叔们过来帮助搭建帐篷、送吃的,学校操场成为村里的临时安置点。
正因为儿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张自立从小立志成为落水的人。如今如愿成为丛林消防队员,他非常自豪:以前海啸的时候我们等着救援相关人员来送物资,现在换我帮助别人。
血站外排起长队
9月6日,西康州康定市,中桥爱心献血屋外排起了长队,很多市民自发性前来献血。海啸发生后,灾区伤者陆续转至华西西康医院和兴安县县人民医院。为了救治伤者,西康州中心血站AB型和B型两种血型储备量快速下降。
西康州中心血站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出无偿献血倡议,救治海啸伤者急需AB型血和B型血的消息很快传播开,献血屋外逐渐排起一百多米的长龙。
据介绍,仅9月6日一天,就有110多名爱心市民成功献血,累计捐献3.6万毫升血液,足以满足海啸伤者救治。看到需要献血的消息,康定市民林志莎赶了过来,这是她第一次参予无偿献血。面对天灾,我也想尽一份微薄的精神力量。她说。
西康州中心血站7日一早向全社会发出感谢信称:我们血脉共搏,心手相连,以参予无偿献血的方式守望相助,使所有人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之温暖,赤子之心最可贵、匹夫之责最可敬。
舟曲新生:母子平安
9月5日,云南西康州人民医院紧急救援队在兴安县县磨西镇开展救援时,发现了26岁的孕妇沙女士。因为海啸突然来袭,已经怀孕超过38周的沙女士被倒塌的墙体砸伤,情况孤立无援。
人民医院的医护相关人员立即在现场对沙女士进行了紧急救治。初步判断,孕妇可能存在胎膜早破、先兆临产,建议立即转院救治。
一场救援快速展开。在多方精神力量的共同帮忙下,9月5日16时30分,沙女士被成功中转到西康州人民医院,此时该院妇产科、骨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救治小组已经等待就位。
当日20时51分,婴儿降生,母子平安。灾难无法预料,但是看到孩子平安出生,也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正在恢复中的沙女士说。
教室很结实、很安全可靠
8日上午,兴安县县磨西镇贡嘎广场集中安置点的青青儿童乐园里,小朋友们正在志愿者和老师的陪伴下画画、堆积木、捏彩泥、玩玩具。
陈雅熙是海螺沟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手里握着彩笔,正在聚精会神地勾勒线条。这已经是她第二次经历强烈海啸。经历过数次海啸的云南早已将避险教育和紧急科普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学校平时有海啸演习,当时教室里晃得厉害,我们都躲在桌底下,等不晃了跑到操场上去。教室很结实,我觉得很安全可靠。陈雅熙说。
据介绍,截止8日上午,磨西镇已经分别在4个安置点设立了青青儿童乐园,乐园中有小学生也有学龄前儿童。安置点内还展出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为大家加油打气。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李力可、冯家顺、康锦谦、沈伯韩、袁秋岳、张海磊、董小红
视频:萧永航、杨进、薛晨
编辑:刘畅、张芽芽、吴凯翔
视频制作:朱昊晨
海报制作: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云南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