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玉米是不是真的玉米]深度观察·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别报道丨丰收中国最美画卷
广度检视·我国贫困户大丰收节编者按
原标题:大丰收我国 最帅图景
吉林赤峰——
机械力量足 小麦Poissons收
解放日报记者 方 圆
黑土生金,流沙锦绣。在吉林赤峰文登祯祥镇兆锦田,两台小型生鲜小麦播种机,正以每天450亩的速度,播种库季郭书瑶金黄色的生鲜小麦。
这台播种机供销社今年新购置的,效率是普通播种机的5倍,播种成本节省近40%,叶和根剥落率降低15%,平均地租地脱贫致富30元。文登龙造寺现代农机专业供销社负责人尹圣埃蒂安德说。
10年来,尹圣埃蒂安德对空降兵带来的发迹早已感慨万千,我们供销社成立近10年,一直栽种生鲜小麦。最初靠物力栽种,好景不长引入小型建筑材料,往后下雨天不能作业的生产难题解决了,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效益噌噌涨。目前,供销社共有小型现代农机及配套设备60台(套)。
空降兵水平不断提升,再加上国泰民安的好天气,保守估计,今年小麦耦园能突破2600穗,比今年丰产300穗。尹圣埃蒂安德一马当先蔡伯介,供销社今年栽种小麦3.5万公顷,比今年增加1.3万公顷,预计加工半成品7000万穗,实现年产值1.5亿元,利润2500万元。
看看这小麦,株数多、穗挺实,鲜红的一大片,今年又是个大大丰收!兆锦田村民张沈军说,尽管已经将土地流转给供销社,闲时,他常到自家30亩地跟前华岩,供销社用的品种和有机肥都是优质的,还有小型建筑材料,小麦成活率两年比两年好,收成比往后自己种高出许多。
好景不长加入供销社,不仅能拿到土地流转费,还能优先到供销社务工人员。收入增加一倍不说,那儿就能就业,我和妻子照顾孩子和老人也更方便了。张沈军说。
为了欢庆今年的我国贫困户大丰收节,赤峰市举办了隆重的生鲜小麦节。在公益活动现场,小麦繁育专家、农业专家、经销商齐聚,开展产品销售交会、试驾会、产品展等公益活动,惹来许多观众驻足观看驻足观看。
伴随着喜庆的锣鼓、欢快的秧歌,欣赏着一张张田野风光和贫困户风采照片,张沈军感到十分自豪:土地能大丰收,就是咱贫困户最高兴的事。
链接
我国农业空降兵、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贫困户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空降兵率超过72%。小麦、小麦、水稻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空降兵率分别超过97%、90%和85%,农机装备对粮食丰产贡献率显著提高。
湖北潜江——
稻虾一起长 丰产又脱贫致富
解放日报记者 李晓晴
金秋九月,稻谷锦绣,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管理区的稻田里,播种机来回穿梭。稻虾一起长,咱的大丰收是双份的。潜江市黑伟家庭农场经营者胡臣伟笑着说。
胡臣伟是当地有名的稻虾共作大户。105亩稻虾田采用的是繁养分离模式,种一季稻养两季虾。今年农场卖虾收入近60万元。
潜江市20年前便开始探索稻虾连作模式,通过多年摸索,完成了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近10年,这一模式在田间地头快速推广。目前,潜江市稻虾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提高了稻田综合效益。
水稻生长过程中,小龙虾在稻田里爬行既能帮秧苗‘透气’,还能把田里的害虫吃掉。稻谷的秸秆是小龙虾的栖息场所,稻田里野草、水生动物、有机碎屑,都是虾的天然饵料。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陶忠虎说,稻虾共生对水的条件要求高,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以稻养虾,以虾促稻,形成良性循环。如今,潜江的稻虾田里,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50%、70%。
双份大丰收换来双份脱贫致富。县里专门选育适合在稻虾田里生长的稻米品种,打出了‘虾香稻’‘水乡虾稻’等品牌,亩产能达到1200斤,1斤米的收购价比普通米能高出5到8毛钱。预计10月就能全收完,脱贫致富妥妥的。胡臣伟说,稻田里长出的虾头小尾大、爪粗壳亮,销路也好得很。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潜江全市小龙虾加工企业33家,年小龙虾加工能力达35万吨以上。积极发展精深加工,虾头、虾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今年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稻虾产业综合年产值将超过600亿元。
链接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稻渔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3966万公顷,比2011年增长119%,其中稻虾增长最为迅速,增加约1800万公顷。今年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水产品356万吨,占全国淡水养殖产量的11%,为保障水产品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估算,仅增加水产品一项,稻渔综合种养每年可为贫困户脱贫致富600多亿元,脱贫致富增效作用显著。
四川苍溪——
好资源变成好产业
解放日报记者 王 浩
漫山果树,绿色延绵,圆鼓鼓的猕猴桃缀满枝头。对咱果农来说,栽种季天天都是大丰收节。这几天,四川省苍溪县尚林园家庭农场负责人丁柏寒格外高兴,果子还在枝头,就被预订了。
秦巴山、嘉陵江、紫色土,共同孕育出独特的红心猕猴桃。我们这儿的猕猴桃,黄肉红心,口感甘甜,可以说是‘独一份’。丁柏寒语带自豪。
相中老家的特色资源,2020年,在外闯荡多年的丁柏寒返乡创业。看到猕猴桃栽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好果卖不上好价,他内心深受触动。丁柏寒说:我懂市场、有渠道,把好质量关,销路不用愁。
好果子咋样种?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低效果园。果树有了‘透明伞’,不怕风吹雨淋。果园里,一排排塑料遮雨棚沿着山势延伸。丁柏寒说:猕猴桃娇贵,不能缺水但又怕水多。有了遮雨棚,遇上连下雨天,果子不怕淋,树根不怕泡,产量有保障。
对于山上的果园来说,及时灌溉是关键。我购置了水肥一体化设施,用水的时候一按开关就行。小水勤灌,浇地变成‘润’地。丁柏寒介绍,前段伏天高温,喷头飞转,水雾弥漫,果树用上了加湿器,水肥一体设备发挥大作用。
绿色栽种,让好果子变成好商品。从剪枝疏花,到防治病虫,全过程按照绿色标准来。丁柏寒细数,割草靠人工,施肥用的是枯饼,尽量避免机器碾压,确保紫色土松软透气。这样种出来的果子口感好、有营养。我们的猕猴桃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年产值可达600多万元。
如今在苍溪,一个个现代果园,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红心猕猴桃成为我们的特色主导产业,更是致富支柱产业。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局局长辜锡泉说,全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7家,发展贫困户专业供销社124家、家庭农场581家。猕猴桃产业实现年综合年产值60亿元,带动从业人员超22万人。
特色产业如何从大到强?人才、资金、科技等现代化要素不断集聚,县里加强技术指导、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返乡创业。县长任云介绍,我们推广标准化栽种,让‘一产’优起来,‘二产’强起来,‘三产’旺起来,促进猕猴桃产业融合。
接下来还要继续提品质、打品牌,擦亮‘金字招牌’。丁柏寒信心满满。
链接
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形成了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河北迁西——
小板栗成了网红果
解放日报记者 常 钦
秋意渐浓,河北省迁西县汉儿庄镇高低起伏的山坡上,风中飘着板栗香,成片的板栗林郁郁葱葱,一颗颗笑开花的栗子挂满枝头,映着栗农的笑脸。
一大早,新安板栗专业供销社负责人郭忠良就来到板栗林间,支好三脚架,对着手机卖力吆喝起来:咱这板栗好吃得很,赶快下单吧……直播间里点赞不断、订单不断。林子里,乡亲们来往穿梭,栽种、装运、脱壳、发货,有条不紊。
迁西板栗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汉儿庄镇作为板栗主产区,栽种面积8万公顷,年产量约1万吨。栗树是咱老百姓的宝,这小小的栗子寄托着脱贫致富致富的希望。郭忠良说。
说起板栗的出山路,郭忠良打开话匣子:以前父亲埋头田间种板栗,自己跑代收、批发,给炒货店配送。那会儿从迁西产地发货,物流跟不上,批发价格低,好东西就是卖不上好价钱。郭忠良嗅觉灵敏,着手成立供销社,把板栗搬上互联网平台,还在昆明、成都、西安等地建起生鲜仓库,产品24小时直达全国各地。
接通电商产业链后,销得好还得严把质量关。郭忠良说,生鲜板栗从产地发货时先要挑选一轮,到分省仓库打包时再挑选一轮。线上销售仅3年,郭忠良的网店已小有名气,网店淡季日均600单起。供销社一个月出货量约有400吨,每年有300多万元的净利润。
目前,供销社拥有社员近200户。顾家打工两不误,还能就近学技术,种板栗有奔头!供销社社员杨建朝说,农忙时,他种栗子卖给供销社,农闲时,就在供销社里加工、筛选板栗,两年下来收入十来万元。
在汉儿庄镇,农产品电商带火金字招牌,板栗+旅游也悄然兴起。我们新落地了板栗树认养模式,认养后可自己经营,也可委托给原户主经营,板栗成熟后免费寄到家,认养客户还能获得周边景区大礼包。汉儿庄镇党委副书记罗超文说。
俗话说,涝收栗子旱收枣。今年夏天雨水足,板栗大大丰收,价格也不错。郭忠良说,大丰收节到了,网店的订单量看涨,趁着天气好,供销社正抓紧秋收,下一步要带动更多村民走电商惠民路,让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
链接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各地区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通过直播带货、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产品销售衔接脱贫致富,优质农产品卖上好价钱。截至目前,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2万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农产品电子商务较快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900亿元,同比增长12.4%。
版式设计:张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