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农文旅融合]一个小山村的嬗变:农旅融合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新华网新乡9月23日电 题:两个小村的演变过程:农旅结合打造出那儿的诗和旅人

作者 Jaunpur

沿着绵延曲折的桥返线,顺着干净干净的通村路,进入东湖山上的张家河村,道路两侧、草坪上栽满花草,回廊错落,游客徜徉乡下小道,观老树、品唐诗、赏耕作旅游区,驻足观看照相,悠闲地。

张家河村位于大同市晋城市榆次区潞华街道西北部,主要栽植花生、玉米、老鸦等作物。从门庭门庭的小村,到激活自然生态天然资源,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出现实版秋江,张家河村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绿色产业发展发展之路。

花生产业发展铺成新路子

我们村以前是两个偏僻塘村,地下无天然资源,地上无工厂、无水源地,每家每户耕种维生,村自发性基本没有总收入。张家河村党总支书记曹云喜告诉记者,2018年开始,村内将土地全部确权,培育和产业发展发展花生等特色林业,当年村自发性总收入达到6多万元,2021年增长至28多万元。

张家河村花生工业园内,一垄垄花生绿油油,60岁的居民任爱良在果树里忙,栽植、虫害预防、除草稻谷,每月能总收入4000元左右。花生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发展起来后,除了土地确权费三亩一年600元,还助推邻近居民100余人就业,工作一天能挣80元。曹云喜说。

据了解,张家河村花生工业园区以打造出集除草、栽植、加工、物流配送、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林业示范园区为目标,采用林业技术标准生产,推进技术标准品种、技术标准除草、技术标准产品销售,也已建成花生除草果树14个,除草200亩,核心区域花生栽植面积500亩,助推邻近村1万亩有机花生栽植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发展。

环境综合治理绘就新画卷

拓宽进村路、安装太阳能路灯,利用主街道墙体开辟唐诗文化墙……口袋鼓了,居住环境也靓起来。

近年来,张家河村整合各类资金,改善和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完成道路硬化、村庄街巷亮化、墙体靓化、安全饮用水、卫生改厕、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小乡村实现美丽蜕变。

曹云喜介绍,以前,街道比较杂乱,居民在外面搭棚养猪养鸭,现在规范养殖区,道路干净干净;进村2.5米的道路拓宽到6米,水泥路全铺成柏油路;配套垃圾分类设备,组建环卫公益岗,建立住户门前三包,环卫公益岗包干公共场所卫生清洁、垃圾清运的街道卫生常态化保洁机制。

文化为乡村振兴注魂

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和人文底蕴,张家河村打造出文化品牌,通过深度挖掘和弘扬乡土文化天然资源,促进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村内已举办四届唐诗文化节,卢山书院、上党诗社等广大唐诗爱好者在此创作、诵读,领略东湖风光,以不同的视角感受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发展变迁。同时举办文艺演出、祈福大典、农产品交易等系列活动,打造出醉美张家河的文化名片。

如今的张家河村,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逐步实现产业发展、文旅的串联、互动结合,两个有诗意的张家河迎面走来,焕发活力。(完)

发布于 2022-09-24 15:09:26
收藏
分享
海报
208
上一篇:[如何农文旅融合]“文创+”时代,农文旅如何融合发展? 下一篇:[如何农文旅融合]数实融合,大境通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