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中共阳城县委

阳城县人民政府

印发《关于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阳发〔2021〕14号

各乡镇党委、政府,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县委各部门,县直及条管各单位,各人民团体,县管各企业:

《关于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已经县委、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中共阳城县委

阳城县人民政府

2021年8月17日

关于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十四届一次党代会、县十七届一次人代会精神,合力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到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视察阳城见新见绿重要指示作为根本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市委五个三战略部署、县委三四五发展布局。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坚持供给侧、需求侧协调推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三区协同三色共融。以特优战略引领农业提质增效,以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交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努力蹚出乡村五大振兴新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我县十四五率先转型出雏型提供有力支撑。

(二)目标任务。2021年,农业特优战略推进实施,第一产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粮食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增,生猪、蛋鸡产业稳健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乡村建设行动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25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贯通。农业特优战略取得明显成效,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区域竞争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要素实现双向交流、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创建成功,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三)构建三区协同乡村振兴体系。依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演变趋势等,将全县划分为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示范区、农牧业优先发展区、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实验区,统筹政策支持、资金项目、成效考核,分类指导推进。工农互促城乡融合示范区主要包括五凤朝阳大县城规划区和沁河、芦苇河沿线,重点抓住创建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和建设百里沁河生态文化经济带机遇,推进工商业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土地流转或托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居民稳定就业、就近就业、均等就业,形成工农商互促共进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农牧业优先发展区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公园和省级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区域,重点扩大基础产业优势,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建设特色鲜明的农牧业特优基地。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实验区主要包括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重点依靠独特的山地资源、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和农舍资源,把特色种养、林下经济和民宿康养产业紧密结合,做好靠山吃山文章,打通人的双向流动关键卡点,加快农民进城和市民下乡,建设特色鲜明的太行山村和富裕殷实的太行人家。三个区域交错过渡地区,因地制宜、精准定位,实现趋同或差异化发展。

二、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

(四)做实做精三色共融。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水平,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及市场需求,坚持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走红白蓝三色共融之路,形成独具一格的特优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红色产业做精三大板块,以蟒河为中心,在扩面增值种植观赏接二连三上突破,将山茱萸打造成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地标性产品;以驾岭为主产区,建设1万亩红苗谷基地;以沁河、芦苇河沿线富水村庄为依托,发展建设1万亩红辣椒基地。白色产业做强四大板块,强化牧业支撑,建设全国畜牧大县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示范县,以温氏公司为龙头,建设8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以阳羊洋智慧牧业产业园区项目为牵引,建设50万只肉羊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基地;以诚锋牧业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建设60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实施蚕桑提档升级工程,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茧丝品牌,用好阳城蚕茧国家地理标志金字招牌,申报确认阳城蚕桑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创建蚕桑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独具特色的蚕桑之乡。蓝色产业实施中欧一带一路蓝莓加工产业园项目,打造蓝莓全产业链。

依托一城一山一水,拓展红白蓝三色功能,放大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比较优势,大投入发展休闲康养产业,高标准推进康养特色村建设,打造养心养智古堡康养片区、养身养艺横河康养片区、养情养趣蟒河康养片区,建设夏养山西高品质康养产业集聚区。扩大森林相关产业比重,扶持发展山茱萸、连翘等道地中药材和花椒、核桃等优势干果经济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森林采摘、林下种养、食用菌等产业。转变观念,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拓展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种水产养殖,补上内需短板。

推进农业区划发展,坚持扶弱、扶特、扶优、扶强,建立一产扶持发展优先序。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和特色产业专业村。

(五)打造十大农业特优产业链。重点扶持发展六特两优两新10条农业特优产业链。六特即:桑—蚕—丝—被(其他副产品)、专用小麦—枣糕(面食加工)、小米(杂粮、薯类)—休闲食品、高粱—陈醋(酿酒)—保健品、山茱萸(其他中药材)—保健品—药品、蜂蜜—蜂蜜酒(其他副产品)。两优即:玉米—养猪—屠宰(饲料、育种)、蛋鸡。两新即:饲草—养羊—屠宰—羊肉制品、蓝莓种植—蓝莓加工。鼓励就地划圈深打井,依托各类园区、龙头企业、重点村镇等平台和主体,打造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六)培育特优农业品牌。借鉴丽水山耕模式,突出一县一品,全力打造皇城相府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完成品牌注册和准入标准制定,择优遴选不少于10种农产品实现品牌准入。培育阳之源调味、析城山小米、蟒河山茱萸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业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老字号原字号土字号特优农产品深度开发,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重点扶持10个特优农产品品牌。培育品牌强农蚂蚁雄兵,促进酸菜豆角肉丝饸饹润城拉面阳城杂割等小规模特色餐饮美食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促进小宗农产品、农家乐、旅游纪念品品牌化发展。

三、坚决守牢守好农业发展底线

(七)提升稳粮保供能力。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根据耕地、气候、水源等条件,结合耕作习惯和生产实际,扶持发展东部小麦种植区,北部、西部玉米种植区,南部谷子种植区;将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强农惠农措施,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总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正常年景保持在1.4亿公斤以上。压实菜篮子生产责任,在沁河、芦苇河沿线和四个中型灌区覆盖区域规划发展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提高蔬菜自给保供能力,2025年全县设施蔬菜达到0.25万亩、特色露地蔬菜达到1.5万亩,基本满足全县自给需求。

(八)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措施,严格落实各项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肃查处新增乱占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进低效非粮作物还粮耕作。开展零星建设用地复垦还粮。创新机制促进撂荒地恢复生产、梯田集约化生产与景观化利用。

(九)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增加高标准农田10万亩,2021年完成2.13万亩。实施北留、董封、羊泉三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兴建西北灌区。建立农业用水稳价保供机制,实现已建成农业灌溉设施有效运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构建人工影响天气体系,新增2个增雨作业点,积极发挥人工影响天气作用,对干旱、倒春寒等影响农业生产的天气积极预防处置。试点开展中药材、野猪侵害农作物等保险。推进农药化肥减量替代和农用地膜回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到2025年化肥使用量降低8.3%,秸秆基本实现全量利用。

(十)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巩固并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成果,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政策。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四、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十一)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山地丘陵宜机化改造,引进适合山区耕作的小型农机和新能源农机品种,开展薄弱环节、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2021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6.5%。支持鼓励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中耕管理机械,打通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的关键卡点。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需求,完善蚕桑机械、果园机械、猪栏鸡架等补贴机制。

(十二)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每年扶持20个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0个经营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农业托管服务组织、5个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整村推进村。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每年创建5个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县质量提升行动。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21年新创建1个省级、3个市级农业标杆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创建蚕桑、中药材等农业产业联盟。

(十三)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十大农业特优产业链,对接省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做精做专做特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新创建生猪、蜂蜜酒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山茱萸、谷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十四)提升绿色集约发展水平。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到2025年,建设1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扎实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到2025年,完成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20个、圳品3个。

(十五)积极推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到2025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战略实施。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农业农村云平台基本建成。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融合,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十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多措并举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转移性收入。通过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体验农业、季节租赁等方式,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群众将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进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等资源资产参股到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其他农业项目,提高流转、分红等综合收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入开展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等就业重点人群进行持证培训,显著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提高政策补贴的实效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五、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十七)统筹编制村庄规划。2021年根据阳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村庄布局规划,明确重点发展村庄、需要撤并或引导自然消亡村庄,2025年完成重点发展村庄多规合一实用性规划的编制。2021年优先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重点村庄规划编制。加强村风村貌管控,制定实施民房建设导则,加强农房安全排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违建行为,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持续抓好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2年前基本消除隐患。

(十八)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围绕创建教育名城,按照就近就便服从就优原则,加快中学向县城聚集,小学向乡镇集中,科学设定农村幼儿园并落实师资保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围绕农业特优战略发展职业教育,设立相关专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普共融。提升健康乡村建设水平,加大县级医院人才、设备、技术下沉力度,提高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县乡五保供养一体化服务体系,加快幸福大院、日间照料中心等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偏远山区农村留守老人集中养老。争取政策支持,引入民间资本,建设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普通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贯彻落实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巩固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服务全县的公益性殡仪馆,推进乡镇公益性公墓建设并实现全覆盖。围绕建设书香阳城,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进文化进万家,健全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服务体系。

(十九)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2021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16.8公里,完善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021年完成40处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均达到95%以上,水质、水量、方便程度、用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到安全标准,完善农村水价水费形成机制和工程长效运营机制,全面实现付费用水。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实现乡镇所在地全覆盖和同网同价。继续加大农网改造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到2025年实现5G网络乡镇全覆盖。提高雪亮工程农村覆盖面,实现城乡治安防范一体化。

(二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化、精细化。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连接干支、熔通瘀堵、焊接断口,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实现污水管网高效运行。稳步推进厕所革命,2021年完成农村改厕8000户,普及率达到65%以上,2025年普及率达到85%以上。以六乱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建立健全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实施乡村特色风貌提升行动,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高水准打造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实施星级村提升行动,开展星级村动态管理,2021年全县三星级及以上星级村占比由30%提升到50%,到2025年达到70%以上。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完善优化城乡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

(二十一)统筹推进三带建设。推进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围绕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聚焦途经的5个乡镇、27个行政村,突出6个重点示范村,坚持路、景、村、业系统谋划、一体推进,2021年,实现路成、景观成、沿路产业布局完成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的三成一提升目标。3年内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乡村振兴实验园建成全省领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推进百里沁河经济带建设。以古堡开发保护为重点,对沁河沿线核心地带进行系统谋划包装,统筹实施交通改善、生态修复、景观提升、水体治理、产业导入、古堡活化利用等工程,在十四五期间形成多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2021年重点进行系统谋划,完成规划设计、项目包装等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实施丹沁两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021年新开工建设44个村庄污水处理项目,2022年完成规划范围内所有88个村的建设任务,保证沁河流域主要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100%,带动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牵引河流流域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二十二)全面促进农村消费。整合优化邮政、交通、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园区为载体、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多层级物流配送网络,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推动特优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巩固提升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点,创建一个省级电商强镇。加快发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建、改建、扩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交流

(二十三)推进城镇社区建设。围绕解决进城农民公共服务问题,推进县城建成区社区化改革,在保证农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合作社收入分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户口迁入城镇社区,享受县城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减少偏远村庄户籍人口,精准落实乡村振兴补短板事项,2021年至少开展一个社区改革试点。畅通市民下乡渠道,鼓励通过授予荣誉村民、户口迁入等方式,吸引人才下乡安居或创业发展,为农村发展带来生机。

(二十四)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建设工程,加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入推进四块地改革,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持续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继续开展点供用地双平衡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供地新方式,保障乡村休闲、康养、观光等相关产业用地。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颁证工作,2021年底前实现应登尽登。探索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抵押贷款有效路径。稳慎推进村级债务控新化旧工作。

(二十五)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支出占公共预算的比重持续增长。县财政专列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资金,用于保障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稳定运行。保障农业发展资金足额到位,十四五期间,县级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占比年增幅达到6%以上,确保到2025年底提高到50%以上。完善涉农资金长效整合机制,建立持续稳定扶持办法,精准投向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工程。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组建农林投资公司,整合盘活全县农业资源资产,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投入力度。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设施设备抵押贷款等业务,扶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

(二十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科技和人才支撑。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机制,推广农技人员指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模式。建立乡村振兴农民专家库,组建专家团队,聚焦生产难题,研判市场需求,指导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抓好农村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扎实开展实用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支撑,每年完成农村转移劳动力持证培训100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1000人。

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十七)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用好5年政策过渡期,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适应目标任务变化,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推动超常规举措向常态化转变,阶段性攻坚向可持续发展转变,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新政策出台实施前,原有政策一律不能退,力度不能减,确保政策连续性。

(二十八)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紧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跟踪监测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发现返贫风险,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可融入。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二十九)持续推进脱贫村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杂粮、蚕桑、中药材、蔬菜和中蜂养殖等产业提升项目,巩固拓展一企包一村产业扶贫成果,引进培育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结合百村百院、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乡村振兴实验园建设,在南部乡镇再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实施技能提升工程,推进一县一品特色劳务品牌创建。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三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符合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标准的,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保障范围。落实好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精准核实保障对象。引导子女履行义务,防止农村低收入老年人口返贫致贫。做好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城乡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1.5倍,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低保边缘家庭的认定工作,及时将低收入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对象,按规定程序纳入救助范围。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及时给予专项救助或临时救助。

八、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一)完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和山西省实施办法、《乡村振兴促进法》。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借鉴脱贫攻坚的组织推动、要素保障、政策支持、协作帮扶、考核督导等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继续签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书。县乡党委和政府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乡村振兴工作,督促推动重点、难点任务落实,设立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领导的工作专班,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建立县四大班子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调度制度,成员单位出台涉农政策要征求领导小组意见并备案。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配备精干力量,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工作高效运转。

(三十二)推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班子建设,做好村两委换届后续工作,形成规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协调顺畅的运行机制和务实管用的监督约束办法。举办乡村振兴主题培训班,对乡镇领导班子和村两委主干进行专题培训。拓宽选人渠道,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按照标准落实村两委主干及成员薪酬待遇,实施村两委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逐步实现一村至少有一名本科学历以上两委干部,建立高学历、高素质、实绩突出的村两委主干享受全额事业人员待遇的机制。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向重点、难点村选派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或整建制选派党支部班子。加大在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力度。

(三十三)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规范完善一约四会四议两公开、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小规模建设项目和大额物资采购集中招投标等制度。完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现形式,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引导群众自愿出工出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市场化、有偿化。持续深化农村三零单位创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深入研究村级债务风险、合同履约、财务规范、分配公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集中整治解决。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建立涵盖综治、环保、疫情防控、安全预警、贫困监测等多个领域,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处置的全科网格体系,提高乡村社会管理能力。

(三十四)推进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在乡村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所、站建设,发挥引导群众学、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功能。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乡村大喇叭作用,实现全覆盖。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等做法,加大对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三十五)强化乡村振兴考核落实。乡镇党委和政府每年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乡镇党委、政府要明确乡村振兴年度目标任务,细化责任,督促落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重点任务工作台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各有关部门对其所负责重点任务应当分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创新政策举措,狠抓推动落实,并及时向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每年组织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进行约谈。以乡镇三农考核为主要抓手,做好对乡镇抓乡村振兴工作的绩效考核。

发布于 2022-09-11 11:09:42
收藏
分享
海报
101
上一篇:[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中共浦江县委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下一篇:[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建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