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首次举行关于台湾会议(北约对台湾)
本文目录一览:
- 1、北约峰会主要讨论什么?
- 2、历史上哪次会议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地一个组成部分( )?
-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一次国际会议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请列举出会议的名称和召开的时间
- 4、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和平解决
- 5、想了解一下“北约”的基本情况
- 6、北大西洋公约具体内容.
北约峰会主要讨论什么?
北约峰会主要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
经过数次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已形成了拥有30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其边界直接与俄罗斯领土接壤。以下是北约历次首脑会议的简介:
1957年12月,第1次首脑会议在巴黎举行。会议重申对和平与安全的立场,强调建立核武库的必要性,决定把中程导弹交给北约驻欧洲最高司令支配。
1974年6月,第2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上签署了大西洋宣言,重申所有成员国对成立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1975年5月,第3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集体防务义务和对付经济问题的互助义务。
1977年5月,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
1978年5月,第5次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北约同华沙条约组织的关系,并就北约的长期防务计划作出决定。
1982年6月,第6次首脑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讨论了在欧洲部署新式中程核导弹和与苏联进行谈判等问题,通过了《波恩宣言》,强调了防务与对话并重的双重战略。
1985年11月,第7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总统里根向盟国通报了他在日内瓦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的情况。
1988年3月,第8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坚持北约的威摄战略,对苏联既保持对话,又保持有力的防务。会后发表了题为《朝着常规武器控制目标前进》的声明。
1989年5月,第9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防务和军备控制政策的总体方案及处理东西方关系的政治声明两个文件,并正式肯定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提出的欧洲常规裁军的新建议。
1989年12月,第10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认为北约和华约均是“稳定欧洲的支柱”,强调西方要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协调立场,维持欧洲的边界现状。
1990年7月,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1991年11月,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举行。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罗马宣言》、《关于苏联的声明》等文件和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的决定。
1994年1月,第13次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同原华约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1997年7月,第14次马德里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4月,第15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在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同时,通过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
2002年11月,第16次首脑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决定加强防务能力和对北约的军事机构进行改革,并就国际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4年6月,第17次首脑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它是北约2004年3月实现新一轮东扩后的首次峰会。会议将主要讨论北约战略调整、下一轮扩大、与第三方发展新型关系等重要内容。
2005年2月,北约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加强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合作,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是这次北约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
2006年11月,北约首脑会议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举行,会议通过了《里加峰会声明》、北约未来转型战略等文件,并宣布北约快速反应部队已完成组建工作。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由陆、海、空三大兵种的精锐部队组成。
根据北约计划,这支快速反应部队能在5天内部署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在单次补给情况下可连续30天执行各种使命。这些使命包括共同防御、人道主义援助、作为先锋为后续部队开辟通道等。
2008年4月,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北约扩大和阿富汗问题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各成员国领导人决定,正式邀请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但马其顿的入约申请被暂时搁置,同时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的申请也未被接受。
会议决定邀请黑山和波黑加入北约专为致力于入约国家而建立的“强化对话机制”。会议发表声明,承诺在阿富汗问题上共同承担长期责任。
2009年4月,北约峰会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和相邻的德国西部小镇凯尔举行。会议决定任命丹麦首相安诺斯-拉斯穆森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同时还就北约在阿富汗实施新战略以及开始研究制订北约新战略构想等问题达成了一致。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
历史上哪次会议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地一个组成部分( )?
开罗会议。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台湾属于中国”这一事实,通过《开罗宣言》在国际社会再次得到重申,尽管世界各国对华态度不一,但对此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1月22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协调对日作战的共同军事问题和战后如何处置日本等政治问题,史称“开罗会议”。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三国宣布,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地区、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日本将被逐出其以武力所攫取的所有土地;在相当期间内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战斗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团结合作、彻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打击了法西斯日本的侵略气焰,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之一。但是,宣言只规定剥夺日本占领的太平洋岛屿的统治权,却不谈如何处理;关于朝鲜独立日期的规定含糊不清;对香港的地位亦未作出明确规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一次国际会议确认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请列举出会议的名称和召开的时间
1943年12月1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首脑发表《开罗宣言》,明确宣告三国对日作战的宗旨之一,就是要迫使日本把它从中国窃取的领土,包括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和平解决
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看到美国与台湾当局的矛盾在逐渐发展,就巧妙地利用敌人营垒中的矛盾,不失时机地首次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主张。
毛泽东、周恩来首先以1955年3月7日的《人民日报》社论的形式透露信息,主张召开有关会议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接着,周恩来4月23日在万隆提议与美国坐下来讨论缓和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远东紧张局势问题。
5月12日至20日,周恩来6次与专程来访的印度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梅农就缓和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进行深入交谈。
“怎么,你们要与蒋介石谈判?”梅农感到十分吃惊。
周恩来平静地讲起发生在亚非会议期间的事情: “在4月23日的八国代表团团长会上,我们曾经说愿意同蒋介石谈判,只是没有公开讲;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会公开宣布的。停火是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同蒋介石集团之间的问题,应该由这两方面直接谈判。这种谈判同中美之间的国际谈判,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虽然这两种谈判有联系,但是必须分开。我们对两种谈判都不拒绝,而是采取主动行动来争取。”
梅农欣喜地连声称赞道:“好,好,要创造条件!”周恩来接着梅农的话茬说:“梅农先生刚才说要创造条件,我们主动争取谈判也就是创造条件。同美国不是停火问题,而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和美国放弃干涉的问题。”
梅农谈到远东曾有三个地方即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有战争,都需要妥善地予以解决。周恩来具体分析说:“现在前两个地方的战争已经停止,但台湾却更紧张。如果要和缓远东的紧张局势,首先就要从台湾地区和缓起,因此,讨论的中心问题应该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包括通过中美的谈判,使美国放弃干涉,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从而使中国人民可以和平解放台湾。”
5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全体会议上宣布新的对台方针: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个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周恩来这个讲话立刻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认为这是中国方面首次提出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标志着中国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
5月26日,毛泽东与印尼总理会见的时候,进一步提出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主张。
这使中国在外交上处于极其主动的地位,周恩来7月30日进一步宣告,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内政,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将会继续增长,如果可能的话,中国政府愿意与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
1955年7月13日,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周恩来7月13日代表中国政府回文表示同意。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举行。
至此,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解除。
想了解一下“北约”的基本情况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 NATO),简称北约。截止2004年3月29日,北约成员国有26个。秘书长是夏侯雅伯 (Jaap de Hoop Scheffer) ,2004年1月上任。
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北约组织的基本框架
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联邦德国和西班牙分别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该组织。
20世纪90年代,随着1955年5月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
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1994年1月,北约布鲁塞尔首脑会议通过了与中东欧国家以及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2月开始向波黑派出维和部队。1996年9月,北约公布了《东扩计划研究报告》。1997年5月,取代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旨在加强北约同欧洲和欧亚大陆的非北约成员之间的安全关系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理事会 正式成立。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决定首批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1999年3月,这三个国家正式成为北约新成员。至此,北约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2004年3月,上述7国正式递交各自国家加入北约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使北约成员国从目前的19个扩大到26个。
2003年6月,北约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决定通过精简军事指挥机构提高北约的应变能力。根据计划,北约未来的军事指挥系统分为战略指挥部、战区指挥部和战术指挥部3个层次。北约现行的20个军事指挥机构将在未来精简到11个。在战略层次,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司令部将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它将是北约“唯一的”最高军事行动指挥部,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另外,北约将建立一个职能性的盟军改革司令部,负责促进和监督军事改革,目标是加强培训、改善军事能力、检验和发展军事原则、通过实验评估新概念。该司令部的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在战区层次,现有的5个战区司令部将精简为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这两个战区司令部一个设在荷兰的布仑森,另一个设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此外,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设立“精悍的”常设联军总部,只负责海上部署任务。在战术层次,现有的13个下级作战司令部将精简为6个,它们分布在德国、英国、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国,隶属于上述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同年9月1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为北约盟军军事行动司令部,全面负责北约所有军事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北约历次首脑会议
经过5次扩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已形成了拥有26个成员国的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其边界直接与俄罗斯领土接壤。以下是北约历次首脑会议的简介:
1957年12月16日,第1次首脑会议在巴黎举行。会议重申对和平与安全的立场,强调建立核武库的必要性,决定把中程导弹交给北约驻欧洲最高司令支配。
1974年6月26日,第2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上签署了大西洋宣言,重申所有成员国对成立公约所承担的义务。
1975年5月29日,第3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集体防务义务和对付经济问题的互助义务。
1977年5月10日,第4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承认人权是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开始研究对东西方关系的长期趋势和对防务的需要。
1978年5月30日,第5次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着重讨论北约同华沙条约组织的关系,并就北约的长期防务计划作出决定。
1982年6月10日,第6次首脑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讨论了在欧洲部署新式中程核导弹和与苏联进行谈判等问题,通过了《波恩宣言》,强调了防务与对话并重的双重战略。
1985年11月21日,第7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总统里根向盟国通报了他在日内瓦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举行会谈的情况。
1988年3月2日,第8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重申坚持北约的威摄战略,对苏联既保持对话,又保持有力的防务。会后发表了题为《朝着常规武器控制目标前进》的声明。
1989年5月29日,第9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防务和军备控制政策的总体方案及处理东西方关系的政治声明两个文件,并正式肯定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会上提出的欧洲常规裁军的新建议。
1989年12月4日,第10次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认为北约和华约均是“稳定欧洲的支柱”,强调西方要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协调立场,维持欧洲的边界现状。
1990年7月5日,第11次首脑会议在伦敦举行。会上通过的《伦敦宣言》在强调北约继续保持适当数量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同时,向苏联和东欧国家表示了“和平友好意向”。
1991年11月7日,第12次北约首脑会议在罗马召开。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关于和平与合作的罗马宣言》、《关于苏联的声明》等文件和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的决定。
1994年1月10日,第13次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同原华约成员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北约东扩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1997年7月8日,第14次马德里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
1999年4月25日,第15次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在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的同时,通过了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
2002年11月22日,第16次首脑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会议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北约;决定加强防务能力和对北约的军事机构进行改革,并就国际反恐和伊拉克等问题进行了磋商。
2004年6月28日,第17次首脑会议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它是北约2004年3月实现新一轮东扩后的首次峰会。会议将主要讨论北约战略调整、下一轮扩大、与第三方发展新型关系等重要内容。
2005年2月22日,北约首脑会议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举行,加强盟国在北约框架内的合作,特别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是这次北约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
北大西洋公约具体内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建立的军事集团组织.简称北约,英文简称NATO.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遏制苏联的战略,1949年4月4日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个成员国,增加了土耳其、希腊、德国、西班牙.总部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几乎合乎逻辑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一、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
二、宗旨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
三、成员
26个(2006年):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四、主要负责人
北大西洋理事会荣誉主席由各成员国外交部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现任秘书长乔治·罗伯逊(George Robertson,英国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现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圭多·文图罗尼( Guido Venturoni,意大利人)将于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尔德·库雅特(Harald Kujat,德国人)继任.现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约瑟夫· 罗尔斯顿(Joseph Ralston,美国人),2000年5月3日就职.
五、总部
比利时布鲁塞尔.
网址:
六、出版物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论》(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双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编辑出版.
七、组织机构
(1)北大西洋理事会(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称北约理事会,即部长理事会,最高决策机构.由成员国外长组成,必要时国防部长、财长甚至政府首脑也可与会.每年两次例会.在部长理事会休会期间,各成员国大使级常驻代表负责理事会日常工作.
(2)防务计划委员会(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参加北约防务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法国于1966年7月1日退出军事一体化机构,1995年12月起参加国防部长会议和军委会会议,但仍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西班牙于1982年加入北约,但不参加军事一体化机构.1997年12月2日,在北约秋季理事会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得到保证,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冰岛因无军队不参加上述委员会),每年开会两次,负责审议北约防务政策和军事计划.1966年北约又设立专门负责核防务政策的核计划小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参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约欧洲成员国国防部长组成非正式的北约"欧洲小组".
(3)国际秘书处(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负责北约会议的筹备.秘书长除领导秘书处外,也是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的主席.
(4)军事委员会(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由参加军事一体化指挥系统的成员国总参谋长组成.每年约开会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并对下属各主要战区司令部实施领导.军委会主席由军委会成员推选,任期3年.其日常事务由各国总参谋长任命的常驻军事代表组成军事代表委员会负责办理.军委会下设国际军事参谋部,负责实施军委会的政策和计划,此外还设有3个军事指挥机构: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地区计划小组.
(5)北大西洋议会(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这是北约19个成员国及17个联系国议会间组织,议员由各国议会指定,名额按国家人口比例分配.议会宗旨是鼓励各国议会间的合作,密切各国议会与北约机构的联系,推动实现北大西洋公约的目标.议会每年召开两次全会.
北约"和平伙伴国"目前有:罗马尼亚(1994.1.26)(已加入北约)、立陶宛(1994.1.27)(已加入北约)、爱沙尼亚(1994.2.2)(已加入北约)、乌克兰(1994.2.8)、斯洛伐克(1994.2.9)(已加入北约)、保加利亚(1994.2.14)(已加入北约)、拉脱维亚(1994.2.14)、阿尔巴尼亚(1994.2.23)、摩尔多瓦(1994.3.16)、格鲁吉亚(1994.3.23)、斯洛文尼亚(1994.3.30)(已加入北约)、阿塞拜疆(1994.5.4)、芬兰(1994.5.9)、瑞典(1994.5.9)、土库曼斯坦(1994.5.10)、哈萨克斯坦(1994.5.27)、吉尔吉斯斯坦(1994.6.2)、俄罗斯(1994.6.22)、乌兹别克斯坦(1994.7.13)、亚美尼亚(1994.10.5)、白俄罗斯(1995.1.11)、奥地利(1995.2.10)、马其顿(1995.11.15)、瑞士(1996.12.11)、爱尔兰(1999.12.1)、克罗地亚(2000.5.25)和塔吉克斯坦(2002.2.20).马耳他于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兰、匈牙利、捷克分别于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该计划,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约后退出该计划.
八、主要活动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决定:用“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大幅度精简部队,组建一支由7个军组成的主力防御部队、一支7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和各成员国武装力量组成的后备部队,以构成北约新的三层次防御体系.
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对北约军事战略作出重大调整,放弃“前沿防御战略”,从过去主要对付苏联转向“预防冲突和处理危机”;缩小部队规模,提高其灵活、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调整“灵活反应战略”,削减核武器,但仍将保持一定的核威慑力量.会议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
12月9日,北约举行16国外长会议,次日同原华约国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以及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外长联合举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北合会”)第一次会议.北合会发表了《关于对话、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声明》,决定加强北约和原华约成员国的联系机制,每年举行一次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声明还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和北合会外长会议相继在雅典召开.北约部长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北约愿向在波黑执行任务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提供空中保护.
1994年1月10~11日,北约1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在新形势下的新战略和内部调整,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波黑冲突等问题.会议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发表了《首脑会议声明》.
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会外长会上,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科济列夫还发表讲话表示俄仍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北约作为唯一的军事集团与建立统一的欧洲潮流背道而驰”.
12月5日,北约部长理事会通过北约东扩的研究报告并批准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维尔·索拉纳出任北约秘书长.法国外长德沙雷特在会议上宣布,法国决定加强同北约的关系,重新参加北约军事委员会和国防部长会议,但并不意味着法国参加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随后,北约举行1979年以来首次外长和国防部长联席会议,正式批准向波黑派出由北约指挥的、6万人组成的多国部队,以监督波黑和平协议执行.这是北约历史上在非成员国领土上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4个非北约成员国也参加了多国部队.
1996年6月3日,北约部长理事会春季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决定建立一支多国多兵种联合特遣部队,同意西欧盟国在美国不派地面部队参与的情况下,以西欧联盟名义动用上述部队,并可使用北约参谋、情报、通讯、运输和后勤等设施,对外实施维和、人道援助等行动.这也是北约建立欧洲防务特性的主要内容.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总统就北约东扩、军控和双边经贸合作在赫尔辛基举行特别首脑会议.双方在北约东扩问题上各持已见,但均表达一定的合作愿望.俄不再坚持签署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文件,同意北约提出的,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5月27日,北约16国领导人、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巴黎正式签署《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文件申明,双方均不把对方视作潜在敌人,努力增进彼此信任;加强在欧洲安全、维和、军控、反恐怖、反走私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由北约秘书长、俄罗斯代表、北约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俄罗斯-北约常设联合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和国防部长会议,每月举行一次大使级会议,就双边安全问题进行磋商,但有关决定需在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作出;北约表示“不打算、没理由、无计划”在新成员国领土上部署核武器和向新成员国派驻作战部队,但不放弃在新成员国进行军事演习和拥有最低限度军事设施的权利.
5月29~30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葡萄牙辛特拉举行,决定成立“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以取代北合会,强化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还主张加强北约与地中海国家的联系,并决定为地中海沿岸国埃及、以色列、约旦、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六国培训军事人员.7月8~9日,北约成员国在马德里举行首脑会议,一致决定立即与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举行入约谈判,在1999年北约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准手续.会议通过的《北约东扩宣言》称,北约绝不会把任何欧洲民主国家排除在外,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将是第二轮东扩的候选国.北约首脑会议还通过了北约-乌克兰特殊伙伴关系宪章.会议期间,“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首次首脑会议.
12月2日,北约秋季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由于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问题上对西班牙作出让步和希、土在爱琴海制空权问题上达成妥协,北约内部机构改革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会议决定将北约军事指挥机构层次由四级减至三级,各类司令部由65个裁减至20个,并决定98年6月北约驻波黑维和部队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军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罗陀海峡制空权要求得到满足,决定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6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16国外长与波、匈、捷三国外长正式签署波、匈、捷加入北约的议定书,并批准了12月2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就精简军事指挥系统、延长北约驻波黑部队使命等达成的协议.
1998年5月28日~29日,北约外长春季理事会在卢森堡举行,主要讨论了科索沃、印巴核试验问题.北约16国还与28个伙伴国举行了“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外长会议.
6月1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表示,一旦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国际和平使命受挫,北约将动用军事手段.
10月13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分阶段实施有限空中打击的“可行动命令”.北约秘书长索拉纳称,此含义是北约16国已将对南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交给北约欧洲盟军司令.
12月1日,荷兰议会上院批准北约东扩议定书.至此,自加拿大于1998年2月4日第一个批准该议定书后,北约16国立法机构均已履行接纳波、匈、捷三国入约的法律手续.
12月8~9日,北约外长秋季理事会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新战略.美国强调面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国际恐怖活动、地区和种族冲突的威胁,北约新战略除坚持集体防御原则外,还应包括“捍卫共同利益”;北约对外军事干预只要符合联合国宪章,不一定非要安理会授权.法等西欧国家认为“共同利益”的解释弹性太大,强调“区外”干预不能无限度,北约对外干预不应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德外长菲舍尔再次表示希北约逐步改变核威慑战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加拿大、丹麦和挪威对德主张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坚决反对.与此同时,“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举行外长会议,通过了1998年至2000年行动计划.欧盟轮值主席国奥地利外长许塞尔同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举行了欧盟-北约首次会晤.
1999年3月12日,北约在美国密苏里州举行仪式,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国表示,加入北约是为了寻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实现“回归欧洲”的目标.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对三国入约表示欢迎,并表示这不会是最后一批,因为北约东扩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进程.
3月24日~6月10日,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联盟进行了大规模空袭.除美国、加拿大外,西欧13个盟国除希腊因自身利益不主张动武外全部参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比利时、丹麦、挪威、葡葡牙10国直接参战,冰岛、卢森堡虽无空军,但也通过出资或提供机场等形式予以支持,奥地利、瑞士、瑞典等传统中立国也对北约行动表示支持.
3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北约空袭南联盟,指责这是公开的侵略行为,决定立即冻结同北约的关系,召回俄驻北约的军事代表,暂停参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对南联盟实施军事行动的北约部队开放领空、陆路、水路的决定.22日,罗马尼亚宣布向北约开放领空.
4月23日~25日,北约19个成员国同“和平伙伴关系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华盛顿举行首脑会议,庆祝北约成立50周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因抗议北约轰炸南联盟拒绝出席会议.会议讨论了科索沃局势,通过和发表了《关于科索沃的声明》、《华盛顿宣言》、《北约战略概念》等文件.
《北约战略概念》的内容主要是:(一)关于北约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二)关于风险和威胁.认为欧洲-大西洋地区内外的一些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种族和宗教对立、领土争端、政策不当或失误、侵犯人权以及国家瓦解等可能引发地区局势动荡;该地区之外存在着“核、生、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危险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
(三)关于联合国的作用.承认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义务,在维护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方面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会议期间,法国总统希拉克、德国总理施罗德等领导人表示,北约绕开联合国对南联盟采取的军事行动是“特例”,不是“先例”,不能推而广之.
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的袭击.同日,中国驻联合国大使秦华孙表示,中国对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惊,强烈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反联合国宪章轰炸我使馆的野蛮行径,并要求安理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同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发表声明称,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纯属意外”,北约将对这一“灾难性的错误”进行调查.北约向死难者家属及中国政府表达“深深的歉意”,但北约不会因此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除非南联盟同意北约提出的停止轰炸的条件.
5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强烈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指出北约的这一行径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是对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肆意践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必须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6月9日,北约与南联盟就南联盟军队从科索沃撤出签署协议.10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南联盟已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暂停对南轰炸.
20日,索拉纳发表声明称,由于南联盟军队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约决定正式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
12月2日,北约召开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会议,并发表公报称,北约的核力量将继续为“保卫和平、预防强权和各种形式的战争”服务.会议呼吁俄罗斯批准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条约并开始进行第三阶段谈判.
12月15日,北约在布鲁塞尔总部召开秋季外长理事会.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代替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欧洲安全与西欧防务特性、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科索沃、车臣局势等问题.北约对欧盟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作出的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决定表示欢迎,但强调欧盟联合防务计划不应与北约背道而驰,而应促进大西洋两岸关系,要求欧盟对北约中的六个非欧盟成员国土耳其、挪威、冰岛、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一视同仁.
2000年2月15~16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双方恢复了中断近一年的联系.
5月3日,约瑟夫· 罗尔斯顿接替克拉克出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18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访问芬兰时表示,欧盟与北约之间的关系应是坦率和透明的,欧盟建立与北约并行的结构无论从经济上、军事资源和计划能力方面都是不明智的.罗同时表示,美考虑从科索沃撤军将使北约组织受到削弱.
18~19日,"北约在未来欧洲中的作用"会议在立陶宛维尔纽斯举行,美、英、法及9个申请加入北约的国家外长和国防部长与会.9个申请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在2002年吸收它们入北约.
5月24~2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相继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在北约外长理事会上,美通报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设想,但未能消除欧洲盟国的疑虑.俄外长伊万诺夫参加了中断一年多的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会议,双方重申致力于建立坚固、稳定和持久的合作关系,北约方面提出尽快在莫斯科设立北约联络处.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
6月5日,俄总统普京访问意大利时提议,俄与欧盟和北约共建全欧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
7日起,北约和波罗的海地区的11个国家在波罗的海海域举行为期10天的海上军事演习.
10日,美国防部长科恩在维尔纽斯与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就北约东扩和地区安全问题举行会谈时表示,北约东扩的步伐不会停止,俄罗斯对北约的决定没有否决权.
12月5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美国防部长科恩警告说,如果处理不好欧盟快速反应部队与北约的关系,将会削弱美国与北约和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北约有可能变成"历史遗迹".
14日,美总统布什的外交顾问、负责北约东扩事务委员会主席布鲁斯表示,北约将争取使所有申请国在2010年前加入该组织.
14~15日,北约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鲁塞尔举行.北约外长理事会主要讨论了北约与欧盟两个机构在防务领域的关系问题,强调欧洲防务不是建立一支欧洲军队,双方将以华盛顿首脑会议确立的原则为基础处理两机构间的关系,并初步商定双方的会晤机制.因土耳其的坚决抵制,会议未能就欧盟共享北约指挥系统问题达成一致.北约与俄就进一步恢复双边关系举行了会谈,并就北约在俄开设联络处一事达成一致.
2001年1月,北约与欧盟建立"常设磋商安排",规定双方外长每年开会两次,大使级会议每季度召开3次.
2月20日,北约驻俄新闻处成立,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赴莫斯科出席仪式.
5月28日至6月1日,北约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办民事应急计划和军民两用合作培训班,哈和其它中亚邻国均派员参加.
5月29~30日,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北约-俄罗斯常设理事会、北约-乌克兰理事会、欧洲-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分别在布达佩斯举行.外长理事会主要涉及马其顿危机、巴尔干地区和平、北约与欧盟合作以及导弹防御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问题.北约各国重申了对东南欧安全与稳定的承诺.北约秘书长罗伯逊称,北约曾为结束欧洲的分裂发挥了关键作用,现在正在为拉近欧洲大陆各国的距离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会议期间,北约与欧盟举行第一次正式部长级会议,就加强合作和采取联合行动的可能性进行了磋商.
6月7~8日,北约国防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内部的欧洲防务特性和导弹防御等问题.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就美拟研发导弹防御系统向盟国作了进一步解释,但未能完全消除盟国疑虑,各国决定就此继续进行磋商.
6月12日,北约军事委员会与欧盟军事委员会在北约总部举行第一次会议,由北约军委会主席文图罗尼和欧盟军委会主席哈格兰德共同主持,双方主要就发展安全合作交换了有关情况.
6月13日,北约特别首脑会议在北约组织总部举行,主要讨论了北约下一轮东扩、马其顿安全形势以及北约军事力量现代化等问题.北约秘书长罗伯逊重申将在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峰会上实现第二轮东扩.
8月22日,北约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向马派出3500人的部队,执行名为"收获行动"的维和使命,负责监督停火和收缴并摧毁阿族战斗人员的武器.9月12日,北大西洋理事会就发生在美国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国际恐怖主义,并表示准备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对美国进行支援.随后,北约又分别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发表联合声明,对9·11恐怖袭击事件予以强烈谴责.
9月27日,北约宣布,"收获行动"已顺利完成,应马其顿总统要求,以德国部队为主的北约"红狐行动"即日实施,为期3个月,到期后视情可延期.
10月2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宣布北约正式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款,支援美国对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北约欧洲成员国于10月7日向美国本土派遣预警飞机并提供空中走廊,支持美反恐军事行动.
10月3日,俄总统普京首次访问北约总部.
11月21至23日,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就北约与俄发展新型伙伴关系一事赴俄活动,并向俄总统普京提交了关于双方在反恐等领域进行深化合作的一揽子建议.
12月6日、7日,北约秋季外长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重点讨论了北约与俄建设新型关系问题.同期召开的北约与俄常设联合理事会发表声明称,双方将在北约-俄罗斯双边关系基本文件基础上,在2002年5月北约春季外长理事会之前建立一个包括磋商、合作、共同决策以及共同行动的新机制.该机制的性质和涵盖范围有待双方在今后几个月内通过谈判确定.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表示,新机制将使俄成为北约的"全面伙伴",俄外长伊万诺夫称,此举是双方关系中一项"意义深远的变化".但美国务卿鲍威尔强调北约将在所有问题上保持其独立决策和行动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给予俄否决权.
12月7日,北约宣布,应马其顿总统要求,在马其顿的"红狐行动"将延长3个月,直至2002年3月26日.
12月18日、19日,北约国防部长会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了反恐、加强北约应对新型危机的能力和发展北约与俄关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