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国 “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在这一重要时点上,昭银资产帮您解析,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及存量整改任务进展、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情况、银行理财未来发展方向等,这些都是市场关注焦点。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截至2021年底,昭银了解到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昭银了解到,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保本理财产品实现清零,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监管架构日益完善,银行理财行业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大提升。
业务模式逐步回归资管本源
昭银了解到,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发布,由此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资管领域改革的序幕。此后,银保监会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则,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2021年以来,在资管新规大框架下,银行理财配套细则进一步完善。同时,监管机构也不断敦促银行按时完成整改计划。光大证券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银行理财不仅需要按时完成净值化转型,更应该着重提高新产品的成色和质地,包括但不限于估值方法的使用、产品形态的规范等。
从数据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业务模式逐步回归资管本源,整改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一是银行理财业务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对于个别银行剩余的少量个别资产,按照监管要求纳入个案专项处置,并尽快清零。二是保本理财产品已由资管新规实施前的规模近4万亿元,至2021年底清零,刚兑预期逐步被打破。三是净值型产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四是同业理财持续压降,多层嵌套大幅减少。截至2021年底,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
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6月份发布的《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久期、投资范围、估值和流动性管理等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之后,此类产品逐步整改规范,规模增速下降,但在理财市场中占比仍然较高。《报告》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市场存续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316只,存续余额达到9.29万亿元,同比增长22.89%,增速较去年同期减少41.95个百分点。2021年,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累计募集金额达到67.9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的55.61%。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债券类资产合计占比84.61%,高出一般理财产品16个百分点。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理财行业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更加精准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大力践行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8%,有效实现了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同时,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理财产品期限不断拉长。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138天,大幅增长至去年12月份的481天,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投资资产标准化程度提升。截至2021年底,理财资金投资债券类资产21.33万亿元,占比68.39%,较资管新规发布时增加19.43个百分点。
行业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完善理财业务监管规则,逐步形成了贯穿资管机构经营主线的监管法规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治理、投资运作、销售消保、风险内控等关键环节。2022年,在更完善的监管框架和改革开放新机遇之下,银行理财行业将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此外,根据《报告》,2022年,银行理财行业将继续提高资产配置的专业性、效率性和灵活性,发挥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引导资金进入国民经济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和绿色金融投资、高精特专、乡村振兴、普惠小微、共同富裕等领域提供更有力支撑。
同时,理财市场机构将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汇集中长期资金、灵活配置资产、穿越周期波动的功能作用,抓住广大居民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巨大刚需,满足理财投资者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需求,积极帮助居民在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财富,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