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凤凰网与舍得酒业联合打造的时代先锋人物深度对话节目《舍得智慧人物》第五季正在热播中,节目以“寻找时代的最优解”为主题,特邀尹烨、董明珠、惠英红、黄磊等来自不同领域的16位嘉宾进行对话,挖掘他们在复杂动荡的时代变换中如何为自己,为行业找到立身之本。本周,节目邀请到航天人邵立民,他是我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技术副经理。邵立民曾经在天津最热的夏天在户外做敏感器试验,也曾与同事在海域漂浮15天,24小时检测返回舱情况。国之大者,不畏艰险;神舟飞天,让五星红旗闪耀太空,这是以邵立民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回顾航天技术攻坚
邵立民在神舟九号研发期间已担任主任设计师,负责航天员手控交会总体设计,实现神舟九号和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他和团队建造了一套模拟系统,刚上手操作时,大家都觉得飞船不听话,这是因为没有掌握时延。为此,研究人员需要提前判断飞船动作,在一两秒内就马上做出反应。
邵立民的团队还负责监测返回舱能否在海上漂流15天。他们将一个用过的返回舱放入烟台附近的海域,其中,如何把返回舱拖到远海,如何绑扎,如何控制速度都需要研究人员自己分析。研究人员还亲自上船对返回舱进行持续监测。为期15天的海上漂浮中,晕船是很普遍的,但是大家依然需要24小时监测返回舱和海面的情况。在邵立民看来,航天研究是一项考验人耐力的工作。人只有拥有自觉的使命感,才能勇敢担当。研究人员的日夜坚持,只为助力中国航天事业飞跃发展。
神十二研发期间,邵立民与团队还检验了飞船的敏感器是否会受到太阳光的干扰。他们选择在7月份的天津进行试验。据他回忆,太阳越热,大家越高兴。试验过程中,每个人要喝六七瓶水,但是中间基本不上厕所,都出汗了。晚上回去,大家的衣服上都是白色的汗迹。那段时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晒得很黑。但唯有甘于吃苦,科研人员才能以强大意志战胜研究中的重重困难,以日复一日的钻研不断创新,为国奋斗与争光。
航天时代与“我”
邵立民最早接触到航空航天是初中时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叫《飞机之家》的书,这本书最终成为他期末考试的奖品,至今仍被摆在他的书架上。1999年,邵立民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读本科期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同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到轰炸,这让邵立民深受触动,“觉得落后是要受欺负的”,这更坚定了他从事航天事业的决心。
2003年,邵立民读博期间,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民族千年飞天梦。2008年,毕业的邵立民加入了航天五院,当时的航天城紧邻唐家岭,在北京仍属较为荒凉的地区,但邵立民并不在意,“那时候其实就是想尽快地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至于什么生活条件、待遇,这些都是属于你工作的一个附属品。选择中国航天事业,意味着选择承担国家航天使命。唯有无畏艰辛,方能用双手筑造大国梦。
邵立民赶上了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随着神舟八号,九号陆续发射,我国着力建造太空空间站,到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对接我国空间站,三位航天员将在空间站中驻守6个月。只有少数人能够参与“创造历史”,作为参与中国航天进程的“少数人,以邵立民为代表的这一批年轻人把前人的经验传承下来,实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突破性成就。如今的邵立民作为技术副总,需要负起做决策的责任。虽然压力很大,但心怀“国之大者”,应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
航天传承与科技惠民
如今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持续吸纳着年轻的优秀人才,在督导师体制下,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会通过“带徒弟”的方式把经验和技术传承给下一代。邵立民的徒弟杨海峰也有了自己的徒弟,但无论是哪一代航天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他们共同信仰的航天精神。杨海峰的同学毕业后进入金融行业,虽然收入高,现在却厌倦了每天重复的工作,而杨海峰依然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我觉得我们荣誉感是外边商业公司应该肯定是得不到的。”
航天事业也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驾车出行时,我们的手机导航系统已经用到了北斗导航的信号。航天员也会携带种子、微生物等进入太空。邵立民表示,太空环境下实际上有利于生物产生变化,只有变化,研究人员才能进行取舍,这可能为生物制药等领域带来全新的科研突破。同时,商业领域的航天飞行也有助于普通人实现太空梦。最终,航天事业能够造福全人类。
对邵立民来说,能够从事航天行业,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对未知的探索以外,还包括国民和人民给予航天人的崇高社会地位。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工作上有所懈怠工作就没有理由粗心大意。一定要认认真真,严严格格地来落实党和人民给我们赋予的任务。”国之大者,勇于飞天,为国争光;中国航天人,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