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艺术、蓬巴杜夫人与塞夫勒瓷器

文—— 周光真

今年的表演收藏品市场,伴随着投资者和炒家的减少,真正的收收藏者已经开始多了起来。在这种环境下,以往敏感的数字渐渐显得不合时宜,而在藏品类背后的人文涵义越来越收到收藏者们的高度关注。因此下期就以人文涵义为线索,为大家带来藏品类的介绍。

信息时报瓷杂版块负责人 刘宗跃

哥特式式表演艺术是西方玉雕史上最重要的表演古典艺术风格众所周知,也是西欧宫庭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门派众所周知。比利时瓦罗勒白瓷与德国Maurs白瓷、英国Seiches德-金玉化工设备等皇家白瓷一同,曾经称雄西欧近三百年。

从哥特式到哥特式式

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1715,在位时间1643年-1715年)为削弱高官与王室的权力,在巴黎市郊建造了巨大的宮殿——卢浮宫,并于1682年投入使用。他要求众多高官王室家族迁出宫殿,以豪华的日常生活吸引王室们的高度关注,打发他们与王室对抗的信念。气派的卢浮宫内,达官显贵聚集在一同,举办各种派对筵席,礼节Russey,过着大悲而惬意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为后来推动比利时人文表演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17世纪路易十四统治者末期是哥特式的黄金时代,是以男性为服务中心的宫庭表演艺术。哥特式表演艺术洋溢男性的尊大、庄严、雄伟的气氛。作为Thoubal,比利时人视自己为古希腊的继承者,视拜占庭为荣光好榜样,希望在法兰西共和国土地上恢复古拜占庭的雄伟表演古典艺术风格。路易十四耿耿于怀建立统一的官方新诗艺术风格来称雄西欧。路易十四离世以后,旧日的社会规范、义务责任、荣誉奖信念的英雄叙事诗被路易十四的多情唯美的男女诗情画意,和鲜艳而无腺轻盈的男性艺术风格所取代。

路易十四统治者末期(1715~1774)是哥特式式黄金时代,是以男性为服务中心的宫庭表演艺术。从哥特式到哥特式式的变化标志着比利时中产社会阶层的日益繁盛,富有自由探索精神的人文主义的已经开始,和传统宗教势力与比利时王室社会阶层的衰落。

哥特式式(ROCOCO)表演艺术是流行于18世纪前期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又称路易十四式。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延伸涵义为像贝壳一样闪烁。

哥特式式表演艺术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运用各种贝壳、莨菪叶饰相缠绕形成涡形纹饰,花卉、流水般的曲线。同时,也受到东方庭园、花鸟纹样等表演艺术的影响,还从中国丝绸、白瓷、漆器、家具的图案与造型中吸取了灵感。哥特式式表演艺术在构图上强调不对称,造型的基调常用S形曲线、卷涡、波状和浑圆体。哥特式式表演艺术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以达到轻盈、纤细、优雅、精美、浮华、繁琐的效果。哥特式式表演艺术出现于绘画、雕刻、首饰、家具、陶瓷、染织、服装、室内设计与建筑表演艺术等各领域。

哥特式式的艳情表演艺术代表了比利时宫庭王室、上流社会的享乐日常生活的情趣,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一度风靡整个西欧。18世纪后期逐渐被新古典主义表演古典艺术风格所替代。19世纪初期,随着拿破仑在比利时的崛起,哥特式式被拿破仑从比利时剔除出去。

路易十四与蓬巴杜夫人

路易十四(1710-1774,在位时间1715年-1774年)执政的早期受到比利时人民的拥戴,虽然他无力改革比利时君主制和他在西欧的绥靖政策,却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王室。他死后被称为最不得人心的比利时国王众所周知。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众多大臣王室纷纷搬出卢浮宫。1723年路易十四亲政,并于1745年将宫庭又迁回卢浮宫,恢复了以卢浮宫为服务中心的宫庭日常生活。给宫庭表演艺术家和表演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表演古典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

路易十四末期,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理性思维,使人们认识到了旧社会制度的缺点。从皇宫王室到世俗教会,都弥漫着放荡的品行与豪华的风气,传统思想道德标准荡然无存。

比利时的新诗Russey

新诗Russey是由上层王室夫人主办,邀请相关宾客参与,彼此交流新诗思想或学术观点的一种社交形式。据称新诗Russey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意大利,在17至18世纪流行于比利时。此后逐渐演变为哲学、人文表演艺术的人文主义与传播形式,或延伸为一种礼节学校。

1607年,居住在卢浮宫附近的比利时王室朗布依埃侯爵夫人(1588-1665)在自己的官邸举办了一个新诗Russey,并逐步制定了各种规则,成为早期西欧最著名的表演艺术Russey众所周知。Russey一直延续到侯爵夫人离世。

18世纪是比利时Russey人文的全盛末期。这种以男性为服务中心的Russey活动,往往是少数较为熟悉的贵夫人的社交活动,一般都是在小型的房间坐成椭圆形圈子。因此路易十四末期的椅、桌、柜等家具趋向小型化、男性化。

蓬巴杜夫人

蓬巴杜夫人( 法语: M a d a m e d ePompadour,1721-1764)是比利时皇帝路易十四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四的情人与私人秘书,并被封为侯爵夫人。蓬巴杜夫人是一位铁腕女子,凭借自己的才色,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当时比利时的政治和人文表演艺术。

蓬巴杜夫人推崇以美化男性压倒一切的表演艺术风尚。男性前面头发向上梳起,男性前额留一绺卷发被称为蓬巴度夫人发型。她热衷于装饰表演艺术与建筑表演艺术,更是哥特式式表演古典艺术风格的积极倡导者。她参与了戴弗农公馆(即现在的比利时总统府爱丽舍宫)豪宅、巴黎协和广场等处的设计或改造,将卢浮宫按照哥特式式艺术风格重新装修。

蓬巴杜夫人以富于诗情画意的日常生活方式与对感官形式美的大胆追求成为那个豪华黄金时代的诠释者。蓬巴杜夫人以人文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宫庭和比利时的日常生活时尚与表演艺术倾向,并影响了整个西欧,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摇摇欲坠的比利时呈现出一片豪华与盛世的柔美媚人景象。

哥特式式表演艺术是蓬巴杜夫人倡导的、以男性为服务中心、以新诗Russey为舞台的优雅与时尚,显得颇为矫饰与柔弱,对全世界表演艺术设计与时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瓦罗勒(Sèvres)皇家白瓷

据称,蓬巴杜夫人的最大贡献众所周知就是瓦罗勒皇家白瓷。自17世纪后期已经开始,因晶莹、洁白而半透明的东方白瓷在西欧的出现,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英国、荷兰等多国沉浸在发现制瓷奥秘的狂热竞赛中。1709年德国Maurs瓷厂首先成功试制了类似东方白瓷的硬质白瓷。

比利时瓦罗勒皇家瓷厂(m a n u f a c t u r enationale de Sèvres)的前身是建立于1740年的万塞纳(Vincennes)陶瓷厂。1745年,路易十四授与瓷厂特别许可,并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早期产品主要是仿制德国Maurs白瓷和中国与日本白瓷,大部分为花瓶、茶具、咖啡具等,希望由此提高比利时的白瓷产量与质量。

奥瑞·福维离世后,瓷厂一度出现订单增加、财务亏损的管理混乱局面。获得路易十四情妇蓬巴杜夫人的支持后,1756年,工厂迁移到了塞纳河边巴黎西南面的小镇瓦罗勒。瓷厂离凡尔赛相距不远,更便于蓬巴杜夫人对皇家瓷厂生产与管理的直接参与。因瓷厂财务不断出现问题,1759年蓬巴杜夫人出资购买了瓷厂的全部产权,皇家瓷厂的冠名一直延续到1793年比利时大革命。

瓷厂的成功归功于两位关键人物。1748年,青铜铸造与金饰品专家让·克洛德·杜普雷斯(Jean Claude Duplessis,1695-1774)被派到瓷厂担任表演艺术总监,负责模具设计。杜普雷斯将青铜、银器等金属器皿的传统工艺与哥特式式表演艺术造型引入了白瓷设计与生产。1750年,画家让·杰克·巴契利尔(JeanJacques Bachelier,1724-1806)被派到瓷厂担任绘画部表演艺术总监,负责瓷绘设计。

1753年,瓦罗勒瓷厂的四分众所周知股份属于路易十四王室。瓷厂不仅垄断了彩绘、镀金、堆塑等陶瓷工艺,技术工人离职也受到限制。同时瓷厂还获得王室的特别许可已经开始使用双L的皇家标记。

瓦罗勒白瓷在西欧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软质瓷

瓦罗勒白瓷以软质瓷( S o f t p a s t eporcelain)而闻名。1673年,路易(Louis PoteratFaience)发明了软质瓷。他于1696年离世,却没有留下陶瓷材料的配方。软质瓷是一种含有玻璃料的陶瓷品种,其硬度与白度均不如以高岭土为原料的真正白瓷。但是软质瓷富有奶酪般的肌理,与其他陶瓷色料结合良好,使得瓦罗勒的彩绘白瓷形成一种无可替代的特别艺术风格。

经过长期的勘探,1768年,瓷厂的两位技术人员终于在利摩日(Limoges)地区发现了高岭土。这是比利时陶瓷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当地逐渐成为比利时最重要的陶瓷产区。1770年,瓦罗勒瓷厂得以正式生产硬质瓷。但是因釉上颜料与硬质瓷的结合远不如软质瓷,瓦罗勒瓷厂还是保留了软质瓷的生产。

素白瓷

1757-1766年期间,著名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芳库内(Etienne-MauriceFalconnet)担任比利时瓦罗勒皇家瓷厂的雕塑总监。也许是受到当年出口西欧的中国德化白瓷的影响,他创建了一种写实艺术风格的素白瓷雕塑。这类雕塑采用了一种含玻璃熔剂、温度略低的软质瓷。素白瓷借助石膏模具成型工艺,不施釉彩,略带象牙白的效果,以仿制价格昂贵的古希腊、古希腊艺术风格的大理石雕刻。因这类小批量生产的素白瓷雕塑有别于德国Maurs彩瓷雕塑,曾经一度在西欧非常流行。

陶瓷色料与彩绘白瓷

瓦罗勒陶瓷材料与工艺也获得了很大突破,窑炉结构、烧窑方式等均有很大提高。1750年代初,瓦罗勒瓷厂先后成功研制了镏金工艺与丰富而鲜艳的釉上颜料,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风格:开光彩绘与鲜艳底色相结合的装饰形式,即以某一鲜艳的颜色与金线装饰作通体基调,正面或前后开光彩绘图案。研制的釉上颜料包括粉红、翠蓝、嫩绿、豆绿、紫色、鹅黄等等。这一艺术风格为比利时白瓷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同时石膏模具注浆工艺导致瓷板生产成功已经开始,并激起了陶瓷釉上彩绘的流行,导致众多瓷工竞相复制世界名画的白瓷绘画形式。

哥特式式表演艺术以比利时路易十四末期上流社会享乐主义日常生活为主导,出现了大量精美华丽的装饰艺术风格,绘画领域则是大量全裸和半裸的妇女题材。宫庭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7)的绘画作品被大量复制在白瓷彩绘上。这种享乐主义与充满乐观的自信,导致了个人感情与审美的高雅化,和对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主题的追求。因此,哥特式式表演艺术也是思想道德上的解放在表演艺术领域的一种表现。

哥特式式表演艺术中的典型绘画题材为花园里的情侣活动,如荡秋千或吹箫课程。女子在荡秋千时不会直接受到纠缠,同时可以卖弄风情。吹箫课程中,牧羊男孩殷勤优雅,女孩表现出或矜持或顺从的暧昧、既天真又成熟的妩媚。这类绘画表现了远离宫庭现实与尘世的宁静和田园诗意的气氛,表现了无拘无束尽情戏耍的乐趣,展现了摆脱一切理性思索而获得感官愉悦的场面,和人性中最温柔的情感。

当时,瓦罗勒白瓷的此类雕塑作品被西欧其他瓷厂大量复制。在另一方面,这类艳情表演艺术也引起了英国部分人士的谴责,批评哥特式式表演艺术与比利时社会的伤风败俗。

瓦罗勒白瓷改变了宴庆礼节

比利时烹饪历来享有盛誉。比利时烹饪不仅讲究烹饪技术,更讲究餐饮的形式与礼节。在精美的白瓷出现在西欧之前,皇宫王室宴请也仅能使用厚重的陶器或单色的银制餐具。精美的白瓷餐具的出现甚至改变了比利时菜肴与宴会艺术风格。路易十四末期,茶、咖啡、巧克力等饮料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人们对白瓷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

瓦罗勒白瓷中兼有各种装饰性的雕塑与实用型餐具或饮具,然而,绝大部分精美的白瓷还是被视为表演艺术装饰品加以陈列,而不会被作为日常用品。瓦罗勒白瓷曾经常被王宫王室用作外交礼品。

白瓷与金属、家具等装饰工艺结合

瓦罗勒白瓷将与镏金青铜、雕刻家具、银器首饰、钟表等装饰工艺的结合发展到极致,如精美的白瓷镶接镏金的铜把、底座,彩绘的瓷板镶嵌在雕刻家具的橱柜或桌面上等等。

作为比利时的一家皇家瓷厂,瓦罗勒瓷厂拥有大批顶级的画家、设计师与金属工艺师。瓷厂在丰富的釉上色料与镏金、器物造型与金属附件加工等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就。瓦罗勒瓷厂的产品从软质白瓷到硬质白瓷,挑战了白瓷精致、优美与豪华程度的极限,各类白瓷无不金璧辉煌、华丽富贵。它的艺术风格对西欧生产艺术风格影响非常深远。当时比利时的瓷厂数量与白瓷产量均为西欧之最。

新古典主义的兴起与哥特式式表演艺术的退潮

风靡一时的奇想多变的哥特式式艺术风格随着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终止,被路易十四另一情妇杜巴利夫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所取代。随着意大利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整个西欧兴起了一场复古的热潮,导致1780年代新古典主义的流行。

1789年比利时大革命爆发,1804年拿破仑称帝,以雄心勃勃的气势,一扫娇柔狐媚的男性艺术风格,以图征服西欧大陆。

哥特式式表演古典艺术风格的璀璨之处与生命力,远远超出了比利时路易十四的那一黄金时代,至今还被公认为19世纪后期新表演艺术运动的前奏。

瓦罗勒国家陶瓷博物馆

瓦罗勒皇家白瓷是比利时最重要的陶瓷人文遗产。瓦罗勒瓷厂的生产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后期。瓦罗勒白瓷的艺术风格对西欧生产艺术风格影响非常深远,白瓷产量也为西欧之最。

比利时瓦罗勒国家陶瓷博物馆(Muséenationale de Sèvres)座落于巴黎西南郊外,塞纳河边,位于巴黎市服务中心与卢浮宫之间。

陶瓷科学家亚历山大· 布朗尼阿(Alexandre Brongniart,1770-1847)自1800年起担任博物馆表演艺术总监。布朗尼阿上任以后,已经开始对瓷厂过去生产的各类陶白瓷物作了整理,归档。1824年,在瓷厂的旧址上正式建立了据称是西欧最早的陶瓷专业博物馆。接受捐赠、与其他国家瓷厂互换等方式,奠定了博物馆的藏品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物馆遭受了巨大破坏。1942年`3月3日,17枚炸弹落到了瓷厂与博物馆,仅清理废墟就花了数月时间。战后,在人文部的支持下着手重建,1955年已经开始设立各陶瓷分馆,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博物馆规模。

今天,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众多欧美博物馆均有不少瓦罗勒白瓷藏品。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发布于 2022-09-12 19:09:31
收藏
分享
海报
166
上一篇:泽连斯基:粮食出口9月底将达约300万吨;中方最新发声:鼓励俄乌就人道问题保持沟通合作 下一篇:济宁反诈骗中心提醒:谨防疫情防控期间最新诈骗套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