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底足演变,重要的断代依据!

1

明洪武末期白瓷底足

晚期承明代呈Masevaux菱形,及后外足墙变横向。足墙厚,足绍定切。挖足轻率,有的是甚至浅挖止。像所谓饼形足。内足墙Masevaux视角大,与底相交处呈现出弧折。外足墙端斜削,使之成为通常所称鲈鱼背状。底心乳丁状凸起明显。

明洪武粉彩冬夏盆景纹瓜棱苦瓜尊顶部

明洪武白瓷盆景纹羽觞-南禅寺

中晚期内足墙与底相交处呈北埃尔普折的非常多。Masevaux视角增大,挖足渐深。内足墙向永乐末期的较横向发展,观察这末期的涩圈迭烧器,有些已经接近十七世纪,汝窑杨开第底足心挂釉器及外足墙画有白瓷圈线的现象

明洪武白瓷缠枝四块

2

永乐永乐末期白瓷底足

底足墙逐渐趋薄,器足由浅至深,由小至大。晚期修足同明洪武中晚期,及后内足墙由Masevaux过分我,挖足渐深,足绍定切。

明万历白瓷云龙纹盘-南禅寺

瓷砖与露胎的相交处多呈现出截叶黄色。质佳的足部内开始刷涂几层薄釉。由单涂足心从而半涂内足墙。足墙加宽,直径约弱化。

明万历白瓷司礼监梅铁板-日本横滨市立爱知陶瓷器艺术馆

部分有挖足过肩。内足墙与底的相交处呈直角折。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横向,与弘治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

明万历白瓷龙穿花扁铁板

其区别在于弘治前后的足墙较薄,且大多挖足过肩,挖足趋于细致,乳丁状凸起不明显。质量高的一类足墙及器口沿较薄。

明永乐岁寒三友四块

明永乐白瓷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内足墙向心视角,自永乐以后呈逐步增大之势。明晚期,器内底通常在底与器壁的交界处有一道较深的凹线,即所谓月亮底。

明永乐仿汝釉蟋蟀罐底

明永乐蓝釉暗花龙纹盘底

3

正统、景泰、天顺末期白瓷底足

晚期器壁,器底仍较厚,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状凸起比以前收敛。约在景泰前后,大部分足墙向心视角加大,内足墙与底的相交处,呈现出较小的直角折,并且不再横向切削。

明正统白瓷松竹梅纹罐底

从断面上看呈倒菱形,足墙较高,较薄,挖足多不过肩。足绍定切,接近弘治时足墙变矮,内足墙又变得较横向,部分已经挖足过肩。

明景泰白瓷八仙庆寿纹罐

中晚期足外墙几乎全部饰以白瓷圈线,并且从此沿用不变。较好一类的白瓷,在足外墙圈线内,开始加绘简单纹饰,弘治时增多。多数外足墙端斜削并落于台面,内足墙端有棱边感。部分开始有外足端滚圆的现象。这种形式是明代汝窑上乘器皿的特征之一。

明天顺 白瓷仙人采药梅瓶

4

弘治、弘治末期白瓷底足

挖足多较深,普遍过肩(即内足墙高于外足墙),沿用至十六世纪初,大约四十年左右。较好的一类挖足过肩部明显,足墙趋薄,底心较平,乳丁状凸起基本消失,内足墙与底相交处呈直角折,并较横向(与永乐前后相似,只是足墙较薄)。

明弘治白瓷蜀葵纹四块

明弘治斗彩盘底

明弘治白瓷婴戏四块

明弘治孔雀绿釉白瓷莲鱼纹盘底

外足墙端斜削或滚圆,内足墙仍有棱边感(较好的有足墙两端双侧滚圆的现象)。挖足过肩更加明显。中晚期挖足过肩现象减少。足墙较横向低矮,部分出现内足墙Masevaux倾向的一类应属于正德末期。

明弘治黄釉盘

明弘治白瓷人物四块

5

正德末期白瓷底足

正德和嘉靖晚期,可以认为是明代中期向中晚期过渡的一段时间,对汝窑器来说,根本的改变是从胎体的粗厚向轻薄的转变。胎、釉承弘治,变化不大,大部分较前略显粗糙。

明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盘-南禅寺

盘类顶部下塌更趋明显。出现了类似于鸡心底的笠状及跳刀痕、粘砂等现象。即使官窑,有的是底亦呈明显的笠状。内、外足墙均较横向,甚至内足墙又点Masevaux倾向,多数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落于台面。

明正德黄地绿彩龙纹碗

一般挖足不过肩。由于足墙较薄而往往使圈足产生不圆的现象。足内施釉较薄,致使跳刀痕明显可见。中晚期出现馒头底和笠状凸起。

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

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

6

嘉靖末期白瓷底足

嘉靖末期,一般只注重此时所谓馒头底的应用。底足的工艺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是变化,而往往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变化——即嘉靖末期出现的足内墙与底相交处,大多呈弧折的现象。

明嘉靖 五彩海水龙纹盘

正德嘉靖之交,足墙由较横向,又变为内敛。足端大多平切,或者由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有棱边感,并且落于台面。多数细瓷足端开始双侧滚圆,足墙明显趋薄。

明嘉靖 白瓷仙人葫芦铁板

隆庆前后的馒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显,部分圈足较横向。弘治至正德之交馒心底无圈足。内底凸出明显。及后圈足很低,应由卧足碗演从而来。

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盘底

7

万历、泰昌末期白瓷底足

晚期盘底依然下塌,足墙逐渐变矮,釉与露胎处的结合部截叶红现象减少。中晚期时,足墙逐渐变得较横向并且相应加宽,外足墙及底显现跳刀痕,足心呈下凹的弧状,犹如把馒心底翻转过来一样,在内足根之间形成较大弧度的椭圆形。

明万历五彩高士图花式洗底-日本横滨市立爱知陶瓷器艺术馆

正所谓物极必反,自隆庆始,部分器皿的口沿部位切削尖锐,摸上去有割手的感觉。极易损坏。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崇祯。高足杯底往往为实足。并多书以款识。

明万历白瓷梵文碗

8

天启、崇祯末期白瓷底足

前一阶段,即使较好的一类,足墙两侧亦出现或多或少的粘砂痕。内足墙较横向与底相交处圆折。及后足墙逐渐变矮,底多不上釉,并且呈现出程度不同的笠状凸起和跳刀痕。

明天启白瓷人物八角铁板

后期内足墙Masevaux或较横向。与底的相交处多直折,外足墙端斜削,致使内足墙端落于台面。馒心底继续使用。

自万历中晚期开始用的玉璧底开始流行。一般认为其自外足端向内下方斜削的视角较大。实际上天启前后宽圈足内足墙多Masevaux,挖足较深;

明末崇祯白瓷兔纹碗残片

崇祯时挖足较浅;康熙时内足墙较横向且深;此类制作工艺一直沿用到乾隆末期。

9

清顺治末期白瓷底足

瓷砖渐趋细白,底足趋深,内足墙较横向或向心倾斜。足端两面斜削有棱边感。独有的是特征是,由于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视角较小,使外足墙无釉离台面部分较高。

清顺治酱色釉暗花龙纹盘

青顺治花加官进爵图盘底

酱色口沿沿用并不作修饰(只平切,口沿两侧有棱边感)。康熙末期开始修圆,玉璧底继续沿用并且开始出现双圈足和二层台底。

顺治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铁板

10

康熙晚期白瓷底足

挖足稍有过肩,圈足内敛。大部分内足墙与底的相交处呈弧折。内足墙侧呈弧状。足端滚圆,双圈足盛行,并且延续到康熙中晚期。器底较厚的瓷砖上,常见缩釉点,瓶累底足多数有二层台。

康熙旱期白瓷五彩花觚的外底

康熙凤尾尊外底,双圈树叶款,二层台

11

康熙中期白瓷底足

圈足多内敛,内足墙呈Masevaux或向心状,与底相交处呈不同视角的直角或北埃尔普折,足绍定切。部分底足还具有明晚期的修足特征。足端修整,底心落款。

清康熙矾红彩八仙祝寿纹碗-南禅寺

清康熙白瓷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清康熙 红地珐琅彩盆景纹碗

12

康熙中晚期白瓷底足

器壁和足墙明显趋薄,外足墙由较横向转变为有些向心,足端由单侧滚圆趋向双侧滚圆。接近雍正末期足墙趋低矮。盘类内足逐渐呈Masevaux状态,双圈足逐渐消失。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清康熙金釉碗

清康熙豇豆红釉蟠龙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发布于 2022-09-12 18:09:36
收藏
分享
海报
396
上一篇:日本惊恐中国海警船配4门舰炮,中国笑着说那本就是导弹护卫舰 下一篇:普京震怒感觉被骗:乌克兰运出87船粮食,最需要穷国只获得2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