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新时代“花城”名片——广州市园科院专家分享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信息报讯 (记者 比氏灯 本报讯 穗林轩) 9月8日下午,深圳市政府绵阳市举行紧抓新时代‘新天地’明信片农业园林建筑信息技术故事情节会。深圳市农业和园林建筑科学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市园前沿科学)领导、研究者撷取园前沿科学促进国土规划卫星城绿化高效率产业发展的故事情节。

阮琳:以接地气的科研助力新天地品牌打造出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院长阮琳撷取了园前沿科学40多年来传承、创新、产业发展的历程。在1978年成立起跑期,园前沿科学从三间平房起跑,围绕卫星城卫星城绿化美化需求,成功合作开发了多花珍珠、观赏菠萝等一批名特优盆景;并运用独有的银杏树鉴别四段法承担了深圳市列册木银杏树鉴别,促进了列册木的调查表保护。

阮琳如是说,20世纪80年代初,外国友人赠送了一株迷人异曲枝。园前沿科学马上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推展的工作中,迷人异曲枝由此走进深圳城,成为新天地深圳初春的卫星城高帅富担当。

园前沿科学还逐步合作开发了头序偏瓣、玫瑰桂花、荷包花等多种不同茶花,让优质盆景量产,造福百姓家。随着卫星城快速产业发展,园前沿科学对全市地下通道、立交桥实施卫星城绿化、开展信息技术攻关,不断为打造出深圳新天地明信片、生态深圳贡献信息技术力量。

阮琳。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代色平:把野牡丹导入卫星城点缀卫星城绿化

野牡丹是岭南丛林中山上亮丽的一景,最初却是养在乡野人不识。热爱建筑学建筑科学研究的深圳市园前沿科学副院长代色平萌发了把野牡丹导入卫星城,点缀卫星城绿化的愿望,20年来致力于野牡丹的合作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代色平如是说,团队从2004年开始,走遍了广东的安谧,多次深入鹅凰嶂、大雾岭等中央商务区,九死一生,最终从丛林中深山U31KI48JG30多种不同野牡丹,引进10多种不同国外种类,建立了亚洲地区第一个野牡丹野生植物资源圃。

十年艰辛,终有回报,现如今野牡丹已为人所知,成了园林建筑卫星城绿化宠儿。亚洲地区第一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野牡丹改良品种福海愿望,通过国家农业和草原局的审定,实现了园前沿科学改良品种培育四连冠,到现如今已有6个改良品种。而福海文武双全更成为园林建筑卫星城绿化的明日之星,带动了盆景生产企业的产业发展,并已推展到西北地区等地。

代色平。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刘国锋:不断推出改良品种盆景为新天地添彩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首席研究者刘国锋表示,为了培育中国自己的盆景品种,在科学研究生时期,他毅然选择了园林建筑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遗传育种方向,从此走上了园林建筑植物野生植物创新与遗传育种的科研之路。

为了学到育种新技术,刘国锋选择到盆景产业最为发达的荷兰求学,学成后回国投入到矮牵牛的遗传育种科学研究。在塑料大棚里,刘国锋一边开展田间杂交选育科学研究,一边进行关键性状的遗传调控机制探索。他表示,育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则5-8年,长则10-20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园前沿科学创造了矮牵牛新野生植物数千份,选育各种自交系100多个,筛选出优良杂交组合30多个。

刘国锋如是说,2022年园前沿科学推出了广东省第一个杂交F1草花改良品种深圳1号矮牵牛,它在花色、抗病性、耐湿热等性状上都有很好的表现,比国外的品种更有优势。他表示,深圳1号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深圳2号深圳3号等改良品种将不断推出,为新天地添彩。

刘国锋。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刘悦明:让天桥变身七彩天桥、百里花廊

现如今在深圳随处可见迷人的桥梁卫星城绿化,但背后其实经历了许多挑战。深圳市园前沿科学总工程师刘悦明如是说,桥梁上种植卫星城绿化并不简单,因为种植环境恶劣,所以对植物的品种、基质、灌溉方式都有特定要求。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从2003年开始试验,最初在深圳部分天桥试种了12种植物,最后发现小叶紫花簕杜鹃和水红簕杜鹃的表现最好。之后,团队配制出属于桥梁卫星城绿化的专用基质,满足桥梁卫星城绿化对基质的轻质、高效、透气的要求,并安装使用了更节水、更安全高效的自动喷淋灌溉系统。在不断的失败和总结中,种植景观逐渐得到改善。

刘悦明如是说,桥梁卫星城绿化最初一年只能开一次花,在园前沿科学掌握了花期调控技术后,现在已经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特别是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深圳市天桥变身七彩天桥、百里花廊,成为漂亮的一景,吸引市民和游客纷纷拍照留念,这让农业园林建筑工作者们充满成就感。

刘悦明。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夏征:立体卫星城绿化助力打造出生态卫星城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夏征表示,致力于立体卫星城绿化打造出生态卫星城,探索立体卫星城绿化的新方向,在有限的卫星城空间中如何扩大卫星城绿化面积,让绿色生态与卫星城肌理不断融合,成为园科人不断探索的方向。

在夏征从事立体卫星城绿化的13年间,他和团队成员不断努力和尝试,通过屋顶卫星城绿化、桥梁卫星城绿化、墙面卫星城绿化、栏杆卫星城绿化等多种不同形式、多种不同场景打造出立体生态空间。同时不断探索容器实用性、科学性,立体卫星城绿化植物品种的筛选,立体卫星城绿化土壤的科学研究,科学高效的养护方法归类,运用植物营造更好的景观效果,减轻了卫星城热岛效应。经过坚持不懈努力,先后完成立体卫星城绿化近10万平方米。

他表示,作为一名园科人,在打造出生态卫星城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升,用科学的理念和创新的工艺不断探索当代立体卫星城绿化的新方向。

夏征。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毕可可:医者仁心做好树木保护工作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植物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毕可可表示,他曾参与攻克树木褐根病的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更加意识到大树成长的不易。从此,他深切明白了作为一名园林建筑人、植保人的责任所在,于是沿着行内研究者前辈们的脚印,深入到救死扶伤的一线工作中,做起了给树治病的植物医生。

为了做好植物医生,毕可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书籍等提升自己植物方面的知识积累,此外还对昆虫、真菌、细菌等深入科学研究。他认为,积累的知识经验越多,望闻问切的技术就会越高,误判的几率就越少,树木就会多一分生存的机会。据他如是说,园前沿科学已将树木安全性评估、列册木保护与复壮等新技术推展至全国8个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毕可可讲到,在2016年支援厦门鼓浪屿开展古树救助工作时,通过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多株古树重获新生,并且因保持着受灾后的姿态,成了吸引游人的树坚强,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表示,园科人在树木保护这条道路上将继续竭诚尽智,持之以恒,怀着医者仁心,不断提升树木的诊断和修复技术。

毕可可。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霍立志:生物防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高级研发员霍立志表示,合作开发绿色、环保的新型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是青年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生物防治。2018年,园前沿科学确定生物防治科学研究方向的同时,也确定了远景目标,即产业发展和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卫星城园林建筑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他表示,这也成为自己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他如是说,目前园前沿科学已经建立了天敌野生植物资源库,创新了人工饲料、产卵基质等天敌扩繁关键技术5项,合作开发出天敌产品10种,部分种类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在深圳儿童公园、珠江公园等多个公共绿地进行了示范应用,配合其他绿色防控技术,病虫害防控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减少了化学药剂的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霍立志。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李智琦:深圳建成亚洲地区第一个屋顶卫星城绿化节能检测场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生态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李智琦如是说,团队用3年时间,建设了深圳卫星城绿地生态监测站。为了更好地发挥生态科研对深圳卫星城高效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2017年,深圳市园前沿科学生态信息科学研究所(下简称科学研究所)又申报建设广东深圳卫星城生态国家定位观测科学研究站(以下简称深圳卫星城生态站),加入国家农业和草原局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为林草科研、行业产业发展做出深圳贡献。

团队用半年时间从200多个预备选址中精挑细选确定了9个长期定位观测点,构建了覆盖深圳全域、南北纵横、东西贯通的卫星城生态监测网络,同时建成了亚洲地区第一个屋顶卫星城绿化节能检测场。李智琦撷取,截至目前,依托深圳卫星城生态站,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卫星城绿地碳汇计量方法科学研究,构建了全国第一个基于树冠覆盖的卫星城绿地植被碳汇计量方法,为全国大中卫星城快速评估绿地碳汇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此外,还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与乡村振兴进行结合,编写了全国第一个乡镇尺度的GEP核算技术方法,为深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工作提供样板。

李智琦。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张俊涛:绿色废弃物资源化促进低碳卫星城建设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土壤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俊涛认为,绿色废弃物有机质含量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少,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为实现绿色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园前沿科学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科学研究。在从事相关工作中,张俊涛逐步了解了分拣、粉碎等处理工序,同时参与攻克了相关难题。

从堆肥试验到样品检测再到植物种植试验、数据分析,张俊涛全过程参与。他如是说,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废弃物快速腐熟、微生物环境调控关键技术逐步提升,多种不同土壤改良剂、营养基质等资源化产品成功研制并被广泛应用于天桥卫星城绿化、屋顶卫星城绿化等领域,辐射到福建、海南等地。

张俊涛表示,原来的废弃物变成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不仅提高了卫星城卫星城绿化整体品质及生态效益,也促进了低碳卫星城建设。

张俊涛。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吴毓仪:推进卫星城绿化科普让科学贴近生活

深圳市园前沿科学信息技术推展与培训部部长吴毓仪从为什么要做科普、做科普的基础是什么和怎样做科普三个方面撷取了对信息技术资源科普化的探索与实践。

吴毓仪认为,信息技术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服务人民群众,因此,通俗易懂地让人民群众知道科研人员做了什么很有必要。

吴毓仪指出,作为有着丰富信息技术资源和浓郁科学氛围的群体,园前沿科学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队伍,可以让来源于科研一线的经验和成果为科普提供源源不断、生动可靠的内容支持。

吴毓仪如是说,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园前沿科学逐步培育了听见花开和植物医生两个科普品牌。其中植物医生的科普活动通过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案例,用照片、视频让市民了解植物医生的工作内容,再搬出给树木检查健康的仪器,让市民亲眼看看医生的工作情况甚至亲自体验一番,最后再举行通俗易懂的知识宣讲,让市民理解这些工作原理,逐步深入,从而完成一场让群众乐在其中的活动。

吴毓仪表示,促进信息技术资源科普化是园前沿科学一直为之而努力的目标。

吴毓仪。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发布于 2022-09-12 18:09:43
收藏
分享
海报
166
上一篇:擦亮五张“大名片”引领灿若繁星的“小名片”丨旅发大会新闻发布会 下一篇:擦亮长乐教育名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区开展教师节慰问座谈活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