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民俗文化
是赣州抚河全新镇几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现场表演公益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现场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春节期间,乡村各路泥塑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节,跑东家窜郭宇,通宵献唱。此外,民营节日、时生、上梁、婚嫁,都请来泥塑热闹一番。全丰泥塑属赣州曲艺,广为流传于抚河西北部幕阜山下的塘城、全丰太平乡。清乾隆《义宁县志》记:分宁(今抚河)界吴楚之交,俗多类楚……城市村落乡民犹多袭旧,专事巫祷。该地巫风、道士公益活动……水星砚,又称水星宋砚。其制砚原材料水星石主产地在新溪洲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头村。民营故事,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南宋米芾《砚史》云:衡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水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南宋时期新溪洲水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管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外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元代,水星砚制作一……始兴庄步超歌又称锄山鼓,催工鼓是广为流传于赣州始兴县的一类以鼓独奏的田小曲,广泛广为流传于始兴乡间。其名称始见于清代始兴文人盛乐的《山棚鼓子词?序言》,其兄盛谟《笔丛》亦对此有记:贫困户插禾,联邻里为伍……每奏乐发歌,递相唱和,声彻四野,悠然可听。按盛氏兄弟所记,始兴庄步超歌盛于清乾隆初年。始兴庄步超歌现场表演于挖地、锄茶及耘禾等集体劳动者期间。现场表演时一人奏乐伴唱,众人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搭号帮和……德兴刺绣艺术的历史可上溯到汉晋初年,经过1000多年无数歌星的传承与糅合,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德兴刺绣以剪刀为辅助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外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既不同于以粗犷见长的北方刺绣,也有异于纤巧取胜的南方刺绣。德兴刺绣或有阴柔之丽,精巧、秀美、严谨;或具邵依雯,古朴、坚实、豪放;或五行互补、虚实相生、刚柔相济。表现手法多取民营故事、花卉鸟兽、话剧人物等,在选材上……仙游棒果戏(第四批省级)棒果戏,赣州新近发现的一个民营小话剧种,长期来湮没于赣北古城仙游县的农村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家家有抄本,人人会献唱,逢年过节,唢呐一响,三五贫困户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台话剧。剧中旦角素由男性扮演,头扎两棒果小髻,饰以艳服,娱人耳目,本地人习称它为棒果戏。棒果戏以唢呐开场,以唢呐托腔,一句唱法,一阵唢呐。据老歌星说,若在唱法中加入胡琴独奏,就会翻调,只有唢呐干唱,才……
仙游陆鸣排工纤夫(第三批省级)陆鸣排工纤夫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是一类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者,有不同节奏的纤夫。大体按成品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纤夫:是排工将石头扎成底排的纤夫,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成品的劳动者唱词。捞排纤夫: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先沉下水,再借着石头的浮力,由一人伴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石头迅速钩上底排。……洛河戏,又称小戏大戏,古典京剧剧种。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洛河流域直辖新溪洲、德兴、仙游、九江等县,此处曾是元代弋阳腔和州民籍的流行之地。清嘉庆初年,(1796~1820年)一批专唱小戏的戏班子从九江传出,公益活动于德兴、仙游一带。著名德兴歌星汤大乐先后在九江乱弹班和湖南汉班唱戏,技艺超群,声誉颇高。清道光时(约1845年),在德兴县陈家湾修建戏祖乐王庙,与其兄汤大荣一道,在老家高塘汤家坂组织汤家戏班子,约于……九江小曲是广为流传于赣州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小曲表现手法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者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整张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小曲。它献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目录。坐落在赣州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衡山、傍长江,与湖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龙潭非物质自然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省级2项、省级2项、省级1项。2006年,龙潭州民籍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2007年,龙潭草龙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同年,龙潭粑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2008年,龙潭豆豉、龙潭糟鱼同时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自然遗产红皮书。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自然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自然遗产陈列馆建成。湖……德兴潘公戏,习俗潘文王科燕鸥,是一类集歌舞、京剧、杂耍、魁儡与假面杂扮于一体的现场表演艺术。流布于赣州北部德兴县吴山、樟树太平乡的七个村子。每逢正月初一到元宵节,七个村子中的桂、胡、李、陶四大家族都要举行大型的橙屋大会,白天祭祖科燕鸥,手端魁儡神像环村逐疫,送福千家,晚上聚集吴之英,演剧欢乐,庆贺新春。演出时,在文王吴之英内拉起一块蓝色布帐,称为橙屋。棚上魁儡现场表演,棚下假面舞唱,棚上棚下全套节目十九个。一个节……龙潭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兴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贫困户庆祝丰收、梁登瀛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几项传统节日公益活动。龙潭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材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辅助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用稻草一根根编织出龙头、龙角、龙身、龙爪、龙尾。所编扎的龙头由龙头骨架、龙嘴、龙牙、龙眼、龙角、龙珠、龙……老爷庙的传说(第三批省级)《老爷庙的传说》广泛广为流传于长江、鄱阳湖水域的周边县。故事发生在元朝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康郎山大战中,朱元璋战败,向北退逃,至老爷庙水域时被阻,危难之际,得湖上一老翁驾一小船渡河救命。朱元璋转身赏银时老翁不见,变成一只巨龟(大头鼋)冲向陈友谅的战船,将其击败。朱元璋称帝后,赐封老爷庙为定江王庙,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老爷庙前的水……彭泽板龙(第三批省级)彭泽板龙,是当地民营一类别具特色的龙灯。关于彭泽板龙的由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板龙从唐代江南民营龙灯一龙九蛟中演义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国时期,为彭泽县民营一类团拜新春的传统习俗。人们借此方式,走亲访友,相互传递生产、生活信息。也有人说是因为唐代时彭泽遭受的旱涝灾害非常多,当年百姓有龙潭汲水的习俗。所以,彭泽百姓对龙有着固有的图腾崇拜,以祈求丰收祈祷平安,彭泽板龙便因……衡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传统工艺衡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衡山区志》记载:衡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衡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衡山独有的茶树品种。衡山云雾茶手工制作成品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成品。衡山云雾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防止……东林寺净土宗(第一批省级)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始建于东晋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净土宗在中国的发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净土宗因专修往生净佛土,故名,因其始祖慧远曾在衡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莲宗。净土宗是一个浅显、易行、不论禀赋环境和教育程度,人人皆能行持的佛法,此教派专教人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清净佛土,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历史最久、信徒最多、广为流传最广的宗派。2006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