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和家庭观念最能影响受访大学生的婚育观——超六成受访大学生希望30岁前结婚。

/format/jpg " >

作为一名“母胎独”(指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单身,从未谈过恋爱的人——记者注),山西大学学生魏希香一直对爱情充满期待,但她更为谨慎。她曾经以为,只要两个人互相喜欢,就可以在一起。现在,她觉得“不能只把喜欢作为谈恋爱的标准,还需要考虑性格、价值观、未来发展等因素”。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魏恒在婚恋问题上犹豫不决,希望能稳定独立后再进一步考虑。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约会的目的更多的是找一个能一直陪伴我们的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史认为,与遇到的人友好相处更重要。虽然谈了近两年的恋爱,但石认为谈婚论嫁还为时过早。“一方面等双方都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双方在观念上也比较成熟了,再考虑谈婚论嫁。”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未来十年婚育行为的核心主体,他们的婚恋态度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中国青年报联合中青校传媒面向全国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7.90%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在26-30岁结婚,8.55%的人希望在21-25岁结婚,7.58%的人希望在30岁以后结婚,25.97%的人表示可以在法定年龄以上的任何年龄结婚。

相互独立,相互扶持,想以一个“更好的自己”面对婚姻的受访00后。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胡佳瑞眼里,所谓理想的爱情,就是双方都能认真对待这段感情,自然而然地步入婚姻殿堂。但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她直言不会轻易向另一半提及结婚:“目前大家都还在读书或者刚刚步入社会,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如果在一起会阻碍对方的发展,那可能要考虑分开,尊重对方的人生选择。一开始就强调结婚,会给对方很大压力,让感情变得沉重。”

“一切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先处理好谈恋爱的问题,再考虑结婚的事。”清华大学的学生曹郁琦说:“谈恋爱是两个人舒服地相处,结婚是更进一步,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更多。”在他看来,谈恋爱更多的是尝试,而结婚是需要慎重选择的人生大事。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你会太犹豫,不敢迈出那一步,最后会一事无成。

魏恒认为,对她自己来说,婚姻仍然是爱情的主要目的,婚姻中的“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她的期待。“当两个人在一起比一个人过得舒服,整个生活都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会选择结婚”。在大学期间,魏亨选修了大学开设的“爱的哲学”课程。在课堂上,老师对爱的阐述让魏恒印象深刻。“两个人的爱情,是我们一起对抗世界的冒险”。由此她得出结论,她眼中健康的婚恋观,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能够互相支持,互相依靠,共同面对困难,一直走下去”。

根据中媒的调查,真爱(95.32%)和经济考虑(85.97%)是受访者考虑是否结婚的主要因素,42.26%的人表示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39.68%的人会受到家庭期望的影响,16.45%的人期望有后代而选择结婚。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教授李婷在《中国的婚姻生育制度化了吗?《基于中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的发现与讨论》一文指出,在坚持婚育的制度框架下,中国大学生对婚育的态度仍呈现发展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婚育的价值基础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婚育保障功能和传宗接代的意义被大大削弱了。相反,年轻人开始强调爱情、婚姻和生育是基于个人价值:互助进步、精神寄托、情感陪伴以及对自身成长的意义。”

“虽然恋爱了,但两个人应该还是独立的个体。”在谈到健康的婚恋观时,胡佳睿如此表示。双方都有自己的喜欢和目标,一起上一层楼帮忙。“两个人不要太依赖对方,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相爱。这种相处模式有利于情绪管理,两个人都能感到很放松。如果一方过于依赖另一方,不给另一方留有余地,感情就容易出现问题。”

社会思潮和家庭观念是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的主要因素。

谈到婚育观念的形成,石说,教育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以及通过了解身边人的经历、社会新闻进行思考。石说,他父母的感情状况一直很好。小时候,他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让我觉得结婚不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也让我对婚姻没有了期待”。

根据中学媒体的调查,社会思潮(66.77%)、家庭观念(55.16%)和身边同学朋友的榜样(54.84%)是影响受访大学生婚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同时,传统观念(44.68%)、学校教育(34.19%)和相关媒体报道(32.42%)对大学生婚育观的形成也有影响。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在《当代中国青年婚恋分析》一文中写道,择偶条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恋关系与时代的变化。婚恋观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反映。“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重视婚姻自由、个人尊严和婚姻质量(生活满意度)的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仍然愿意等待,而不是满足于此。当代年轻人把自己的感情、感情和未来的婚姻质量放在重要位置。”

曹郁琦,理工科专业,与异性接触较少,自身性格腼腆,没有恋爱经历。他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更多的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父母吃饭散步的时候,经常会聊到婚恋的话题。“我妈会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找,比如家庭背景,物质条件,个人性格,学术素养等等。”虽然曹郁琦有时持有一些质疑的态度,但他会认真倾听,大多数都会接受。“我父母旅行的地方比我多,年龄比我大,见识比我广,社会经验也比我多。听父母的话,借助帮助我的外力,可以帮助我少走弯路。"

在魏恒看来,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是她婚育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她表示,家庭环境也对自己的婚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父母并没有过多干涉,我会主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调查显示,79.19%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听从父母的建议,遵从自己的婚育观念。

石说,在留学期间,他已经感觉到外国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更加宽容和自由,但他认为,不应该太受别人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的影响,而应该在看到不同的看法后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只看到一种人的想法,或者只听父母的意见,这是比较狭隘的”。他认为,健康的婚恋观应该是建立在自己根据自身和对方的实际,经过深思熟虑、理性判断、严谨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依附于某个人或某种思潮。

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被采访00后的婚育教育。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的“恋爱课堂”视频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胡家瑞就是其中之一。“一个人不依靠别人也能在世界上活得很好。先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和价值。所以,向上,才有可能遇到灵魂伴侣。下来,还可以遇到很善良的恋人。”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胡佳睿,也深深激励了她。“他教导我,首先我要能独立,这样我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这样你的恋爱标准才不会下降,能有效减少低质量的恋爱。伴侣的出现,也是我自己人生的锦上添花。”

即将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马思楠表示,她将把“结婚”和“生育”纳入未来的五年计划。“最理想的当然是和现在的男朋友继续稳定发展,在同一个城市定居,等双方工作稳定后再介绍父母见面。”在马思南看来,爱情可以是感性的,但结婚生子必须以理性为主导。“我认为双方在决定结婚后,应该开诚布公地交流彼此的需求和想法。”她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婚姻和生育的知识,比如沟通技巧和相关的法律科普。“我会鼓励伴侣学习相关内容,这样双方在相处过程中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中国青年媒体的调查显示,37.58%的受访大学生希望生一个孩子,34.03%计划生两个孩子;3.55%认为最好婚后不久生孩子,14.19%认为最好一年后生,17.26%表示婚后两年生孩子,12.26%安排三年后计划生育,52.74%表示随缘。对于生育的意义,74.03%的人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67.74%的人认为孩子是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0.16%的人认为生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2.90%的人认为生育是人生应该经历的内容,22.10%的人认可孩子可以维持夫妻关系。

曹郁琦认为,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授的内容不足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育观念。“恋爱课只能讲一些宏观的内容,但是每个人在恋爱和婚姻方面的问题都不一样,开设的课程针对性也比较差。”在他看来,家庭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从小与家人接触的时间最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幸福的家庭能带给孩子健康的婚育观。

胡家瑞希望今天的婚育教育能有更多的内容:“现有的很多课程听起来很模糊。现在人们往往更关心真正能一针见血的东西,比如购房指导、婚姻中的自我保护、生育安全等。”

对于目前年轻人的婚育问题,魏恒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正面引导。她认为现在一些爱情综艺节目娱乐性太强,没有给人深入的思考。他们甚至违背主流价值观。“看完他们就不想谈恋爱了。”此外,她还提到,一些婚恋机构将婚恋商业化,将人商业化,也可能对年轻人的婚恋观产生负面影响。“相亲本身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但不应该太商业化,娱乐化。”

看着身边的朋友陆续走进婚姻的殿堂,马思楠脑海中时常浮现出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但她说自己的节奏不会被别人影响。“正是因为对美好婚姻的期待,所以对自己和伴侣的要求更高;家人的期望是我们奋进、不断进步的动力。”

(应采访对象要求,除曹玉玺、胡家瑞外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罗实习生陈浩源范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8月12日第7版

编辑:维安

发布于 2022-08-16 13:08:59
收藏
分享
海报
245
上一篇:宁夏第一、二批1962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开工率和复工率达到97.1%。 下一篇: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讲话时吞了一只蜜蜂-它在我肚子里嗡嗡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