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刺客”出现,投资者如何面对理财收益的差距?
“冰淇淋刺客”引起热议后,很多投资者也在网络平台上遇到了“金融刺客”。他们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到期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相差甚远。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近期多家银行发布公告,下调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可能会降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减少“理财刺客”带来的刺痛。目前社交平台虽然经常看到网友发的理财产品收益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达标率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总体来看,理财市场的赎回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网友15个月赚了9块钱。
自称理财“设法孤独”
“5万块放了476天,赚了170多块。你买的时候标了4.4%的基准。差异太多了。”6月底,网民小思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其理财资金到期的页面截图,并对其收益感到失望。
北青报记者查询这家银行的官网,找到了这款产品的到期信息公告。该产品是去年3月初某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PR3,投资期限为476天,到期日为今年6月27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4%,但到期日产品净值仅为1.0035。据记者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27%,不到业绩比较基准的1/16。
另一名网民小丽在这家理财子公司购买了一款风险评级为PR3的封闭式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15个月,到期日为今年4月26日,业绩比较基准为4.20%(年化)。
北青报记者从该银行官网查询到,产品到期日净值为1.0009,也就是说1万元投资15个月,可以赚9元钱。粗略计算,实际年化收益率约为0.072%,约为业绩比较基准的1/60,甚至只有托管率0.20%的1/3。
小丽说,“看到手机银行的到期金额后,我就蒙了,以为记错了本金。后来翻看交易明细,真的是本金进本金出。一年还有1.7%的利息。看来我已经孤独了400多天了。”
多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
远低于性能对比的基准
小思小李的经历并非个案,到期收益率远低于业绩基准的产品也不只是那家大银行有。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很多银行的客户都在抱怨自己买的理财产品收益不达预期。某股份公司客户投诉,他买的一款低风险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连本金都亏了。客户截图显示,8万元本金被管理6个月,亏损785.889元。
有网友去年7月在另一家大行的手机银行购买了一款5万元的理财,业绩基准为4.2%。今年7月,他们发现5万元理财只赚了45元。
另一位投资者两年前从某银行购买了40万R2评级的理财产品,期限760天,“预期收益率”(其实应该是业绩比较基准)4.5%。产品8月初到期,兑付时收益率只有3.2%。这位投资者表示,“我们肯定希望银行为低风险产品买单。不然两年前为什么不买个利率4%左右的银行存单?”
银行理财不保本。
业绩基准不是承诺的收入。
多位银行专业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资管新规已经出台4年,银行理财早已不是大家以为的保底收益。这些被投诉的产品也明确表示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至于业绩比较基准,虽然也是以年化收益率的形式表示,但并不是大家过去熟悉的预期收益率,而是根据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为理财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也不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收益的承诺或保证。
某国有银行理财经理朱先生通俗地解释道:“前几年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有预期收益率的,都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很多客户还是觉得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保本保息。资管新规出台后,情况完全变了,银行理财已经不保本保息了。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部分和基金一样,都是净值型的,没有预期收益率,只有业绩比较基准。业绩比较基准可以看做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收益的‘小目标’,类似于画一条‘及格线’,但不是收益承诺。投资者最终实际收益可能高于或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所以,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的时候,也要有‘买者自负’的风险意识,不能盲目闭眼。"
一个单一的数字性能指标评测是
“金融刺客”的主要领域
据了解,业绩比较基准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单数值型、区间数值型和指数型。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业绩不达标的主要是数值基准单一的理财产品,尤其是基准设置较高的理财产品。
以某合资理财公司为例。根据中国理财网公布的信息,目前该理财公司有24款产品到期,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封闭期为12-15个月。这24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均为单一数值,均在4.3%-4.5%之间。其中只有5只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实际年化收益率在4.45%-5.67%之间。19款不合格产品中有13款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为2字头。比如8月3日到期的最新一款一年期产品,业绩基准为4.35%,实际年化收益率为2.48%,不到基准的60%。到期收益率最低的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只有1.8%,与基准业绩相差2.55个百分点,差不多打了四折。
业内人士指出,区间业绩比较基准会有一个下限和一个上限。即使理财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一般也容易达到下限。但这种区间形式直观上是不确定的,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小。单一的数值业绩基准看起来更确定,在销售过程中更容易吸引投资者,但实际到期时不容易达标。
虽然社交平台经常有网友吐槽自己的理财产品不及预期,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达标率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12380只封闭式产品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其中10367只产品可以计算到期收益率,近90%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甚至有超过40%的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超额兑付。总体来看,理财市场的支付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
分析
降低业绩基准并不意味着实际收益率必然下降。
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拟自2022年8月9日起,调整“中银理财-稳财(季增)007”(wfjzy 007 a)的业绩比较基准,由2.70%-4.00%(年化)调整为2.50%-3.80%(年化),即截至8月4日,中银理财-稳财(季增)007-WFJZY007A的净值为1.037851,这意味着实际收益率
招银财富管理的产品2A,运行一年多的兆瑞悦田丽平衡也多次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去年10月8日,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由单一数值模型变为区间模型:3.20%-3.80%。两个月后,区间下限降至3.1%,上限不变。今年1月,区间下限大幅下调0.3个百分点至2.80%,5月进一步下调至2.6%,但上限一直保持不变。
招行官网显示,招行理财产品兆瑞悦田丽2A 8月8日净值为1.061700,也就是说20个月的收益率为6.17%,年化收益率约为3.7%,接近区间上限,较初始业绩比较基准高出3.5%。
从中国银行和招商银行两款理财产品的情况可以看出,即使银行降低业绩基准,也不意味着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必然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市场的业绩比较基准也整体处于下行阶段。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新封闭式和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开放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79%,环比下降0.12个百分点;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2%,较上月下降0.10个百分点。
对于习惯了预期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如何选择优秀的净值型产品来避免“理财刺客”的刺痛?
融360数字技术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业绩比较基准只是一个参考收益率。如果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实际收益率会围绕业绩比较基准波动,有时可能会偏离很远。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后,投资要自负盈亏。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仅要看业绩比较基准,更要关注产品风险。产品风险主要从风险等级、投资范围、资产配置比例、历史净值波动等方面进行判断。一般来说,业绩比较基准高的理财产品,要么风险高,要么流动性偏差大。投资者应该能够平衡产品风险、收益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普益标准研究员苟海川建议,投资者在购买之前可以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历史表现,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风险偏好来选择产品。比如风险偏好低,他们可以选择中低风险的产品,风险偏好高,他们可以选择中高风险的产品。
本组文/记者程维
总体策划/迟海波
编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