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业机械进入山区。

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地处丘陵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72亩,田地狭窄而分散。然而,水稻种植和收获的综合机械化率为78.82%。

稻浪滚滚,机器声隆隆。7月中旬,双峰县早稻陆续收割完毕。双峰农心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派出6台收割机、5台旋耕机、2台插秧机和5台抛秧机对合作社种植和管理的稻田进行机械化作业。

“这里最小的田地只有一个点,但小型的农业机械却能在田间顺利作业,耕种收割的全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农心农业机械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葛克伟指着刚刚下过秧的稻田说:“我们这里地窄、垄高、土薄。以前农机进不了田。农忙时节,一家人要起早贪黑好几天,累得直不起腰。”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和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农业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我国丘陵山区有6亿多亩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受地形条件等因素影响,丘陵山区仍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地区。2021年12月农业部发布的《第十四个五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指出:“从区域来看,北方平原地区机械化发展较快,而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地区发展较慢。典型丘陵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到50%。”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其中提出“全面梳理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协同攻关,加快大功率机械、丘陵地区和设施小型园艺机械、高端智能机械研发制造,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期稳定支持”。国家“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也明确要求,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推进适用装备研发,推进农田机械化,创新作业服务模式。

近年来,双峰县支持和引导当地农机企业开发推广适应丘陵地区耕作特点、覆盖农作物种植全链条、全环节的小型农机,开展农机技术服务培训,将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成机器,促进小型农机用得上、用得好。2019年1月,双峰县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农忙时节,记者走进双峰县的田间地头,倾听小型农机进丘陵山区的故事。

合作社理事长葛克伟-

“在山区使用小型农业机械,村民可以省时省力,增产增收。”

稻田里,葛珂驾驶着小型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排排稻穗整齐收割,稻秆被机器碾碎,再从后侧排出,还田。收割完毕,葛克伟将收割机开上机耕道,按下“送粮”按钮,一粒粒稻谷通过圆形管道落入三轮车的货厢,然后被运到合作社烘干。

站在田埂上,双峰县叶禾镇申冲村65岁的村民曾广德笑容满面,言语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我家两亩水田半个小时就收完了,收了900多斤稻谷!”

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曾广德的体力大不如前。他在家里的承包地里种了双季稻,把犁地、植保、收割之类的活都交给了葛珂的农机合作社。他只设法育秧,插秧,自己灌溉。

收割一结束,曾广德就用锄头在田埂上挖了一个洞,一股清流立刻从水渠流进了地里。“明天早上老葛过来犁地,灭茬、犁地、耙地都是机械化作业,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我可以当天插苗,比过去费劲多了。”

“以前机器用的少,怎么可能轻松?”回忆起20多年前农忙的情景,58岁的葛克伟告诉记者,“拿镰刀割稻穗,犁耙田整地,争水栽苗。家里3亩地要一个星期才能起早贪黑。”

2000年1月,葛克伟把自己的水田无偿委托给邻居,自己和妻子去省会长沙做生意10多年。

2013年回老家过年的时候,葛珂偶然为夫妻俩来到了县城的农机交易市场。一台小小的农机具,让他们眼前一亮,捕捉商机。“没想到我们丘陵地区有这么多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小型农业机械。”夫妻俩很快决定回申冲村创业,和几个村民共同出资成立了农心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们的小型农业机械很受欢迎。去年,合作社通过种植粮食和发展农机技术服务的净收入为149万元。”指着双峰县生产的一种微耕机,葛克做了介绍和演示:这种高1米,宽1米的微耕机,重量轻,体积小,能在小地块作业,配有相应的机具,具有喷水和抽水功能。

“在我们丘陵山区,田地‘碎片化’的现象相当普遍。即使把部分水田成片,受地形条件限制,也很难完全拆除田埂,农业机械只能在小块田地作业。”葛伟说,“我们合作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搭上了当地大力发展小型农机产业、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短板的快车。通过适应性改造开发的小型农业机械轻便灵巧,解决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种地难’、‘操作难’的问题。”

不仅是耕作,小型农业机械在育秧、晾晒、脱粒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葛克伟说,以前都是人工栽苗,分布不均,发育不一。一英亩的秧苗田提供了大约15英亩的秧苗。机械化育秧,秧苗分布均匀,生长一致,一田可供应近20亩秧苗,有效节约育秧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

“山区使用小型农业机械,村民不仅省时省力,还增产增收。”葛伟介绍,目前合作社已购置各类小型农业机械70余台套,为周边10个村的500多户小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双峰县共有55.5万亩水田。截至去年底,全县单季稻、双季稻总播种面积达到99.81万亩,水稻总产量44.92万吨,实现稳定增长;水稻种植和收获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8.82%,同比提高2.3%。

农机企业负责人刘若桥-

“丘陵山区农业生产面临什么问题,产品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天,葛克维如约前来为曾广德犁地。

“老葛,又弄了台新机?这款新机有什么好的?”曾广德发现,今年葛珂驾驶的旋耕机与往年不同:以前是轮胎式,现在是履带式。

“好处多啊!”葛克伟钻进驾驶室,扳动身旁的操作杆,随后旋耕机在秧田里平稳穿梭,前进、转弯、调头、深耕、耙薄、平整……不一会儿,两亩多的水田就犁好了。

几年前,葛克伟买了几台带轮胎的大型旋耕机平整土地。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耕种的土层一年比一年软。有一次,旋耕机开进了一片水田,转了两圈就陷进了泥里,有一米深。

“传统的大型旋耕机在这里‘水土不服’。这种履带式设计的旋耕机轻便灵活,接地压力低。机身不容易陷入泥中,也不会对土壤造成伤害。”葛伟介绍,机身还配有施肥起垄的设备部件,一机多用。

该履带式旋耕机由湖南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农民需要什么,研发生产什么;山区农业生产面临什么问题,产品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该公司董事长乔说:“我们根据丘陵山区的特点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研发耐用可靠的小型农业机械。”

为了做好小型农业机械的研发工作,刘若桥近年来经常带队到田间地头调研。2015年7月,他来到双峰县永丰镇的一个小山村,了解村民使用农业机械的情况。村民告诉他,山脚下的田地多是深水田,水多,泥软。农友公司生产的旋耕机虽然小巧,适合山地作业,但轮胎经常陷在泥里打不开。

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现湖南农业大学)农机系的刘若桥,在村里调研时看到挖掘机爬坡过坎的施工场景,受到启发:把旋耕机的轮胎换成履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回到公司后,他立即组织科研人员进行论证和研发。2016年初,履带式旋耕机研发投产,市场上很受欢迎。

这种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R&D并不是个例。一个千元以上的小碾米机,这些年来经过多次更新迭代,性能不断优化。

一次,刘若桥去双峰县青树坪镇调查公司生产的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情况。一个村民告诉他:“碾米厂耗电很大。一旦启动,正房的灯就不亮了!”

原来当地有些村民家里电压低,搬不动碾米机。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公司进行了反复实验、R&D和改进,并修改了碾米机罩上的附件,以减少碾米机的工作量和所需的电压。

还有很多技术上的改进:通过安装振动筛,可以轻松去除混在大米中的沙粒;通过圆筒筛的研发,扩大了除杂面积,进一步降低了碾米机的能耗。“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如今,公司生产的碾米机年销量已达10万台以上。”刘若大桥简介。

娄底副主席、双峰县委书记彭介绍,双峰县现有农机生产企业8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余家。“近年来,我们不断出台促进农机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地方农机企业开展适应丘陵地区需求的技术研发,推动研发了一批轻便、实用、实惠的中小型农机。”

近年来,双峰县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农机部门等组织农友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引进技术专家,牵头成立双峰县丘陵农机研究所,开展关键技术和重要零部件的科研攻关。“在科研的带动下,双峰县有60多个品种、300多个型号的小型农机产品,为推进我们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彭对说:

县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主任郭栋梁—

“加大补贴和培训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机买不到、用不上的问题”

一年一度的湖南省农机、矿山机械及电子陶瓷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湘博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农机企业参展。葛伟这些年从没缺席过,总能挑到中仪的农具。

去年12月,第十二届项伯交易会在双峰县举行。开幕当天,葛克伟开始布展,展厅里陈列的一台有序抛秧机引起了他的注意:轻巧灵巧的机体每天可抛秧100亩,秧苗分布均匀,亩产可提高10%。

现场刷卡付款,葛珂以5万多元的优惠价买下了这套设备。“算上国家、省、市、县的补贴,补贴50%以上,很划算。”

2020年3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对重点急需机具实行累计补贴”,“鼓励各地对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具实行累计补贴”,“重点建设汉寿智能农机产业园和双峰农机特色小镇”。双峰县先后出台政策,将省里规定的10大类51项农机具全部纳入补贴范围,对有序抛秧机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农机具给予一定数额的累计补贴。今年以来,双峰县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500多万元,发放农机3400多台套。

能买得起,还要用得好。葛伟还记得,2014年他第一次学开插秧机的时候,机器很难走直线。一个熟练的农业机械工一天能插秧40亩稻田,他最多能插10亩。如今,戈克伟不仅开车技术娴熟,还参与了保养。

“老哥,插秧机的轴承坏了。能不能帮我看看?”今年7月的一天,葛克伟接到一个农业机械工的电话,带着工具箱匆匆赶往田间。他到了之后,迅速用扳手拧开螺丝,拆下旧轴承,然后装上新的,检查确认其他部件的状况。不到20分钟,插秧机恢复作业。

“农事时不我待,农机手也要成为农机修理的一把好手。”葛伟告诉记者,这几年县里举办农机操作培训班,他都报了名。插秧机换轴承技术是今年初在县里举办的插秧机抛秧技术培训班上学到的。

2018年1月,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彭参加了植保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为合作社的农机服务带来了新技术。“植保作业从‘上背’变成了‘天上飞’。以前40亩稻田喷农药要两天,现在只要20分钟。”烈日当空,无人机逆天飞行,彭浩东站在树荫下作业。“通过手机软件设置飞行路线、速度、喷洒量,既能不伤苗,又能减少农药用量。”

近年来,围绕提高农机操作维修技能,双峰县不断组织培训,着力打造高素质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县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中心主任郭栋梁说:“培训不仅仅是在教室里。只要村民有需求,我们会随时上门服务,在帮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

今年春耕期间,索市镇村种粮大户王给县农机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打来电话。原来,近300亩稻田即将插秧,他家的插秧机坏了,不执行操作指令,发出“咔咔咔”的异响。

一小时后,郭栋梁赶到了村子。他拆下插秧机的机盖,仔细检查零件,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电子平衡尺和电子平衡机咬合不正,发出异响。平衡装置有问题,导致机器无法正常执行操作指令。

忙了几个小时,郭栋梁一边带人修理机器,一边为王赓分析故障原因,讲解维修操作原理。王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它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让我学到了知识。下次再有这样的失败,我可以自己处理。”

“加大补贴和培训力度,有效解决了农机买不到、用不上的问题。”据郭栋梁介绍,近年来,双峰县每年都举办10多种农机技术培训,平均每年培训600多人。

县农业与农村局局长谢

土地连片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升级,帮助解决农业机械耕作和操作困难

稻田里吹来的风混合着稻秧的香味。农忙时节,看着葛克伟把抛秧机放在田埂上的场景,妻子何回忆起当年手动农机的往事。

20多年前,葛珂花300多元买了一台小型耕整机。虽然一天能平整3亩地,但搬运是个大问题。“田埂比水田高一米多。农业机械不能直接开进地里。只能拆成几个零件,单独运进场,组装后再用。”何峻青说:“有一年,农场很忙,只有晚上我们才能完成。我们两个人把发动机抬到山脊上。结果我腿软,被机器陷在泥里。”

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葛伟指着稻田旁边3米宽的机耕道说,“这条机耕道原来是条泥路。下雨的时候,拖拉机刚从这片丘陵地里上来,就溜到那片丘陵地里去了。现在,你看,泥路都铺上了碎石,就算下雨,农机也不会滑进去滑出来。”

双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谢介绍,近年来,双峰县持续开展农田机械化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修机耕道、改善灌溉沟渠、防渗、修建山塘等。截至目前,全县已陆续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5.63万亩。

“因势利导”和规模化经营都是以土地流转为基础的。不过,这个问题也让何峻青很头疼。“2013年我们刚回申冲村创业的时候,村里大多是‘斗哈田’、‘张哈田’。为了不断流转土地,我们经常挨家挨户去沟通。”

这两年,何峻青直接和相关村集体签了协议,他就可以流转连片水田了。“我们合作社流转的3000多亩水田,来自8个村的600多户村民。村里出面征求村民意见,让我们安心搞生产。”

近两年,双峰县为扶持合作社、大户规模化种粮,逐步探索推进村民小组整组土地流转,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前提下,将零散地块“打包”流转,解决土地连片流转难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水田30.79万亩,流转率超过55%。

谢说:“土地的不断流转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将有助于解决农业机械的耕作和操作困难,使小型农业机械不仅能用上,而且用得好。”

《人民日报》(2022年8月12日第15版)

编辑:陈

发布于 2022-08-16 13:08:25
收藏
分享
海报
188
上一篇:银行贷款利率(银行贷款利率还会下调吗) 下一篇: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办理该馆首个海外远程视频公证。
目录